《朱子語類》卷十一 學五



問讀諸經之法。曰:"亦無法,只是虛心平讀去。"〔淳〕以下讀諸經法。

學不可躐等,不可草率,徒費心力。須依次序,如法理會。一經通熟,他書亦易看。〔閎祖〕

聖人千言萬語,只是說個當然之理。恐人不曉,又筆之於書。自書契以來,二典三謨伊尹武王箕子周公孔孟都只是如此,可謂盡矣。只就文字間求之,句句皆是。做得一分,便是一分工夫,非茫然不可測也,但患人不子細求索之耳。須要思量聖人之言是說個甚么,要將何用。若唯讀過便休,何必讀!〔明作〕

讀六經時,只如未有六經,只就自家身上討道理,其理便易曉。〔敬仲〕

讀書只就一直道理看,剖析自分曉,不必去偏曲處看。易有個陰陽,詩有個邪正,書有個治亂,皆是一直路逕,可見別無嶢崎。〔宇〕

人惟有私意,聖賢所以留千言萬語,以掃滌人私意,使人人全得惻隱、羞惡之心。六經不作可也,裡面著一點私意不得。〔節〕

許多道理,孔子恁地說一番,孟子恁地說一番,子思又恁地說一番,都恁地懸空掛在那裡。自家須自去體認,始得。〔賀孫〕

為學須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約,中間一節甚廣大,到末梢又約。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故必先觀論孟大學中庸,以考聖賢之意;讀史,以考存亡治亂之跡;讀諸子百家,以見其駁雜之病。其節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近日學者多喜從約,而不於博求之。不知不求於博,何以考驗其約!如某人好約,今只做得一僧,了得一身。又有專於博上求之,而不反其約,今日考一制度,明日又考一制度,空於用處作工夫,其病又甚於約而不博者。要之,均是無益。〔可學〕

學者只是要熟,工夫純一而已。讀時熟,看時熟,玩味時熟。如孟子詩書,全在讀時工夫。孟子每章說了,又自解了。蓋他直要說得盡方住,其言一大片,故後來老蘇亦拖他來做文章說。須熟讀之,便得其味。今觀詩,既未寫得傳,且除了小序而讀之。亦不要將做好底看,亦不要將做惡底看,只認本文語意,亦須得八九。〔〈螢,中"蟲改田"〉〕

人做功課若不專一,東看西看,則此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須是看論語,專只看論語;看孟子,專只看孟子。讀這一章,更不看後章;讀這一句,更不得看後句;這一字理會未得,更不得看下字。如此,則專一而功可成。若所看不一,汎濫無統,雖卒歲窮年,無有透徹之期。某舊時文字,只是守此拙法,以至於今。思之,只有此法,更無他法。〔僩〕

"凡讀書,須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會上一句,待通透;次理會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曉;然後將全章反覆r繹玩味。如未通透,卻看前輩講解,更第二番讀過。須見得身分上有長進處,方為有益。如語孟二書,若便恁地讀過,只一二日可了。若要將來做切己事玩味體察,一日多看得數段,或一兩段耳。"又云:"看講解,不可專狥他說,不求是非,便道前賢言語皆的當。如遺書中語,豈無過當失實處,亦有說不及處。"又云:"初看時便先斷以己意,前聖之說皆不可入。此正當今學者之病,不可不知。"〔宇〕

人唯讀一書不得,謂其傍出多事。禮記左傳最不可不讀。〔揚〕

看經書與看史書不同:史是皮外物事,沒緊要,可以劄記問人。若是經書有疑,這個是切己病痛。如人負痛在身,欲斯須忘去而不可得。豈可比之看史,遇有疑則記之紙邪!〔僩〕

浩曰:"趙書記云:'自有見後,只是看六經語孟,其他史書雜學皆不必看。'其說謂買金須問賣金人,雜賣店中那得金銀。不必問也。"曰:"如此,即不見古今成敗,便是荊公之學。書那有不可讀者?只怕無許多心力讀得。六經是三代以上之書,曾經聖人手,全是天理。三代以下文字有得失,然而天理卻在這邊自若也。要有主,覷得破,皆是學。"〔浩〕

向時有一截學者,貪多務得,要讀周禮、諸史、本朝典故,一向盡要理會得許多沒緊要底工夫,少刻身己都自恁地顛顛倒倒沒頓放處。如吃物事相似:將甚么雜物事,不是時節,一頓都吃了,便被他撐腸拄肚,沒奈何他。〔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