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五 大學二



問:"大學解:'所厚,謂家。'若誠意正心,亦可謂之厚否?"曰:"不可。此只言先後緩急。所施則有厚薄。"〔節〕

問:"大學之書,不過明德、新民二者而已。其自致知、格物以至平天下,乃推廣二者,為之條目以發其意,而傳意則又以發明其條目者。要之,不過此心之體不可不明,而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乃其明之之工夫耳。"曰:"若論了得時,只消'明明德'一句便了,不用下面許多。聖人為學者難曉,故推說許多節目。今且以明德、新民互言之,則明明德者,所以自新也;新民者,所以使人各明其明德也。然則雖有彼此之間,其為欲明之德,則彼此無不同也。譬之明德卻是材料,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卻是下工夫以明其明德耳。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際,要得常見一個明德隱然流行於五者之間,方分明。明德如明珠,常自光明,但要時加拂拭耳。若為物慾所蔽,即是珠為泥涴,然光明之性依舊自在。"〔大雅〕以下總論綱領、條目。

大學"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此三個是大綱,做工夫全在此三句內。下面知止五句是說效驗如此。上面是服藥,下面是說藥之效驗。正如說服到幾日效如此,又服到幾日效又如此。看來不須說效亦得,服到日子滿時,自然有效。但聖人須要說到這田地,教人知"明明德"三句。後面又分析開八件:致知至修身五件,是明明德事;齊家至平天下三件,是新民事。至善只是做得恰好。後面傳又立八件,詳細剖析八件意思。大抵閒時吃緊去理會,須要把做一件事看,橫在胸中,不要放下。若理會得透徹,到臨事時,一一有用處。而今人多是閒時不吃緊理會,及到臨事時,又不肯下心推究道理,只說且放過一次亦不妨。只是安於淺陋,所以不能長進,終於無成。大抵是不曾立得志,枉過日子。且如知止,只是閒時窮究得道理分曉,臨事時方得其所止。若閒時不曾知得,臨事如何了得。事親固是用孝,也須閒時理會如何為孝,見得分曉,及到事親時,方合得這道理。事君亦然。以至凡事都如此。又問:"知止,是萬事萬物皆知得所止,或只指一事而言?"曰:"此徹上徹下,知得一事,亦可謂之知止。"又問:"上達天理,便是事物當然之則至善處否?"曰:"只是合禮處,便是天理。所以聖人教人致知、格物,亦只要人理會得此道理。"又問:"大學表里精粗如何?"曰:"自是如此。粗是大綱,精是裡面曲折處。"又曰:"外面事要推闡,故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裡面事要切己,故修身、正心,必先誠意。致知愈細密。"又問真知。曰:"曾被虎傷者,便知得是可畏。未曾被虎傷底,須逐鏇思量個被傷底道理,見得與被傷者一般,方是。"〔明作〕

格物、致知,是求知其所止;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求得其所止。物格、知至,是知所止;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是得其所止。大學中大抵虛字多。如所謂"欲"、"其"、"而後",皆虛字;"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實字。今當就其緊要實處著工夫。如何是致知、格物以至於治國、平天下,皆有節目,須要一一窮究著實,方是。〔道夫〕

自"欲明明德於天下"至"先致其知",皆是隔一節,所以言欲如此者,必先如此。"致知在格物",知與物至切近,正相照在。格物所以致知,物才格,則知已至,故云在,更無次第也。〔閎祖〕

大學"明明德於天下"以上,皆有等級。到致知格物處,便較親切了,故文勢不同,不曰"致知者先格其物",只曰"致知在格物"也。"意誠而後心正",不說是意誠了便心正,但無詐偽便是誠。心不在焉,便不正。或謂但正心,不須致知、格物,便可以修身、齊家,卻恐不然。聖人教人窮理,只道是人在善惡中,不能分別得,故善或以為惡,惡或以為善;善可以不為不妨,惡可以為亦不妨。聖人便欲人就外面攔截得緊,見得道理分明,方可正得心,誠得意。不然,則聖人告顏子,如何不道非禮勿思,卻只道勿視聽言動?如何又先道"居處恭,執事敬",而後"與人忠"?"敬"字要體得親切,似得個"畏"字。銖記先生嘗因諸生問敬宜何訓,曰:"是不得而訓也。惟'畏'庶幾近之。"銖云:"以'畏'訓'敬',平淡中有滋味。"曰:"然。"〔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