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五 大學二



鄭仲履問:"某觀大學知至,見得是乾知道理。"曰:"何用說乾知!只理會自家知底無不盡,便了。"〔蓋卿〕

知至,如易所謂極深;'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這一句略相似。能慮,便是研幾;如所謂'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這一句卻相似。〔夔孫〕

問:"定、靜、安、慮、得與知至、意誠、心正是兩事,只要行之有先後。據先生解安、定、慮、得與知至似一般,如何?"曰:"前面只是大綱且如此說,後面卻是學者用力處。"〔去偽〕

致知,不是知那人不知底道理,只是人面前底。且如義利兩件,昨日雖看義當為然,而卻又說未做也無害;見得利不可做,卻又說做也無害;這便是物未格,知未至。今日見得義當為,決為之;利不可做,決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這便是物格,便是知得至了。此等說話,為無恁地言語,冊子上寫不得。似恁地說出,卻較見分曉。〔植〕(以下物格、知至。)

問:"格物、窮理之初,事事物物也要見到那裡了?"曰:"固是要見到那裡。然也約摸是見得,直到物格、知至,那時方信得及。"〔宇〕

守約問:"物格、知至,到曾子悟忠恕於一唯處,方是知得至否?"曰:"亦是如此。只是就小處一事一物上理會得到,亦是知至。"〔賀孫〕

或問:"'物格而後知至'一句,或謂物格而知便至。如此,則與下文'而後'之例不同。"曰:"看他文勢,只合與下文一般說。但且謂之物格,則不害其為一事一物在。到知,則雖萬物亦只是一個知。故必理無不窮,然後知方可盡。今或問中卻少了他這意思。"

"大學物格、知至處,便是凡聖之關。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殺也是凡人。須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於聖賢之域,縱有敏鈍遲速之不同,頭勢也都自向那邊去了。今物未格,知未至,雖是要過那邊去,頭勢只在這邊。如門之有限,猶未過得在。"問:"伊川雲'非樂不足以語君子',便是物未格,知未至,未過得關否?"曰:"然。某嘗謂,物格、知至後,雖有不善,亦是白地上黑點;物未格,知未至,縱有善,也只是黑地上白點。"〔伯羽〕(以下論格物、致知、誠意是學者之關。)

格物是夢覺關。格得來是覺,格不得只是夢。誠意是善惡關。誠得來是善,誠不得只是惡。過得此二關,上面工夫卻一節易如一節了。到得平天下處,尚有些工夫。只為天下闊,須著如此點檢。"又曰:"誠意是轉關處。"又曰:"誠意是人鬼關!"誠得來是人,誠不得是鬼。〔夔孫〕

致知、誠意,是學者兩個關。致知乃夢與覺之關,誠意乃惡與善之關。透得致知之關則覺,不然則夢;透得誠意之關則善,不然則惡。致知、誠意以上工夫較省,逐鏇開去,至於治國、平天下地步愈闊,卻須要照顧得到。〔人傑〕

知至、意誠,是凡聖界分關隘。未過此關,雖有小善,猶是黑中之白;已過此關,雖有小餅,亦是白中之黑。過得此關,正好著力進步也。〔道夫〕

"大學所謂'知至、意誠'者,必須知至,然後能誠其意也。今之學者只說操存,而不知講明義理,則此心憒憒,何事於操存也!某嘗謂誠意一節,正是聖凡分別關隘去處。若能誠意,則是透得此關;透此關後,滔滔然自在去為君子。不然,則崎嶇反側,不免為小人之歸也。""致知所以先於誠意者如何?"曰:"致知者,須是知得盡,尤要親切。尋常只將'知至'之'至'作'盡'字說,近來看得合作'切至'之'至'。知之者切,然後貫通得誠意底意思,如程先生所謂真知者是也。"〔謨〕

論誠意,曰:"過此一關,方是人,不是賊!"又曰:"過此一關,方會進。"一本云:"過得此關,道理方牢固。"〔方子〕

鍾唐傑問意誠。曰:"意誠只是要情願做工夫,若非情願,亦強不得。未過此一關,猶有七分是小人。"〔蓋卿〕

意誠、心正,過得此關,義理方穩。不然,七分是小人在。又曰:"意不誠底,是私過;心不正底,是公過。"〔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