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五 大學二



若不格物、致知,那個誠意、正心,方是捺在這裡,不是自然。若是格物、致知,便自然不用強捺。

元昭問:"致知、格物,只作窮理說?"曰:"不是只作窮理說。格物,所以窮理。"又問:"格物是格物與人。知物與人之異,然後可作工夫。"曰:"若作致知在格物論,只是胡說!既知人與物異後,待作甚合殺。格物,是格盡此物。如有一物,凡十瓣,已知五瓣,尚有五瓣未知,是為不盡。如一鏡焉,一半明,一半暗,是一半不盡。格盡物理,則知盡。如元昭所云,物格、知至當如何說?"子上問:"向見先生答江德功書如此說。"曰:"渠如何說,已忘卻。"子上云:"渠作接物。"曰:"又更錯。"

陳問:"大學次序,在聖人言之,合下便都能如此,還亦須從致知格物做起?但他義理昭明,做得來恐易。"曰:"也如此學。只是聖人合下體段已具,義理都曉得,略略恁地勘驗一過。其實大本處都盡了,不用學,只是學那沒緊要底。如中庸言:'及其至也,雖聖人有所不知不能焉。'人多以至為道之精妙處。若是道之精妙處有所不知不能,便與庸人無異,何足以為聖人!這至,只是道之盡處,所不知不能,是沒緊要底事。他大本大根元無欠闕,只是古今事變,禮樂制度,便也須學。"寅。

子善問物格。曰:"物格是要得外面無不盡,裡面亦清徹無不盡,方是不走作。"〔恪〕以下物格。

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於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道夫〕

叔文問:"格物莫須用合內外否?"曰:"不須恁地說。物格後,他內外自然合。蓋天下之事,皆謂之物,而物之所在,莫不有理。且如草木禽獸,雖是至微至賤,亦皆有理。如所謂'仲夏斬陽木,仲冬斬陰木',自家知得這個道理,處之而各得其當便是。且如鳥獸之情,莫不好生而惡殺,自家知得是恁地,便須'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方是。要之,今且自近以及遠,由粗以至精。"〔道夫〕宇錄別出。

問:"格物須合內外始得?"曰:"他內外未嘗不合。自家知得物之理如此,則因其理之自然而應之,便見合內外之理。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獸,皆有理。草木春生秋殺,好生惡死。'仲夏斬陽木,仲冬斬陰木',皆是順陰陽道理。砥錄作"皆是自然底道理"。自家知得萬物均氣同體,'見生不忍見死,聞聲不忍食肉',非其時不伐一木,不殺一獸,'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此便是合內外之理。"〔宇〕(砥錄略。)

"知至,謂天下事物之理知無不到之謂。若知一而不知二,知大而不知細,知高遠而不知幽深,皆非知之至也。要須四至八到,無所不知,乃謂至耳。"因指燈曰:"亦如燈燭在此,而光照一室之內,未嘗有一些不到也。"〔履孫〕以下知至。

知至,謂如親其所親,長其所長,而不能推之天下,則是不能盡之於外;欲親其所親,欲長其所長,而自家裡面有所不到,則是不能盡之於內。須是其外無不周,內無不具,方是知至。〔履孫〕

子升問:"知止便是知至否?"曰:"知止就事上說,知至就心上說。知止,知事之所當止;知至,則心之知識無不盡。"〔木之〕

知止,就事上說;知至,就心上說,舉其重而言。〔閎祖〕

問:"'致知'之'致','知至'之'至',有何分別?"曰:"上一'致'字,是推致,方為也。下一'至'字,是已至。"先著"至"字,旁著"人"字,為"致"。是人從旁推至。〔節〕

格物,只是就事上理會;知至,便是此心透徹。〔廣〕

格物,便是下手處;知至,是知得也。〔德明〕

致知未至,譬如一個鐵片,亦割得物事,只是不如磨得芒刃十分利了,一鍤便破。若知得切了,事事物物至面前,莫不迎刃而解。〔賀孫〕

未知得至時,一似捕龍蛇,捉虎豹相似。到知得至了,卻恁地平平做將去,然節次自有許多工夫。到後來絜矩,雖是自家所為,皆足以興起斯民。又須是以天下之心審自家之心,以自家之心審天下之心,使之上下四面都平均齊一而後可。〔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