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集釋》附錄三辨偽文字輯略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

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孟子滕文公上)

“皆所以明人倫也”等於說“這些都是明人倫的辦法”。這個“所以”意義為“的辦法”。然而這句的謂語還有一個“皆”字,在形式上仍不能看做表結果的敘述句,必得把它看做判斷句。但是又請看下面一句:

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

這一段話正是承接上一例句那段話而來的。“所以別野人也”即在形式上也和“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相似,但這句只能解釋為“這些都是區別君子和野人的辦法”,不過原文有所省略罷了。這種只留表語而用“所以”起頭的判斷句在古書中是常見的,再在孟子中舉兩例: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這是事天的方式)。殀壽不貳,脩身以事之,所以立命也(這是立命的辦法)。(孟子盡心上)

既然“所以事天也”可以解釋為“這是事天的方式”,則“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為什麼不能解釋為“ 這是不希望照別人一樣吃膏粱,穿文繡的道理”呢?

在左傳中這類的句子尤其多,切不可誤看作表結果的敘述句,因而把“所以”看作“純粹的表果連詞”;只能把它看為省去主語(上古漢語多不用繫詞)的判斷句,“所以”仍是“的原因”、“的道理”、“的方式”、“的辦法”的意思。酌舉數例如下:

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這就是使禍害快來的原因)。(左傳隱公三年)

既不能彊,又不能弱,所以斃也(這就是滅亡的原因)。(又僖公七年)

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這就是打勝仗的道理)。(又僖公十五年)

凡諸侯小國,晉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後上下慈和,慈和而後能安靖其國家,以事大國,所以存也(這是使國家不被滅亡的原因或方法)。無威則驕,驕則亂生,亂生必滅,所以亡也(這是國家滅亡的原因)。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兵之設久矣,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武備就是威不軌而昭文德的文具)。(又襄公廿七年)

從形式上看,“所以存也”、“所以亡也”、“所以斃也”、“ 所以克也”和列子的“所以反也”幾乎一模一樣。但實質不同。前者是說明文字,“存”、“亡”、“斃”、“克”只是在社會中某種現象,而說話的人只是說明這種現象所以產生的原因。“所以反也”則不然,這是表明一事的具體結果。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

即在對過去某一具體情況的分析中,古人也用“所以”作結,仍然不能看做“表果連詞”。請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物擇不取費。在國,天有菑癘,親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軍,熟食者分而後敢食,其所嘗者,卒乘與焉。勤恤其民,而與之勞逸;是以民不罷勞,死知不曠。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敗我也(這些就是他上次把我打敗的道理)。(左傳哀公元年)

這“所以敗我也”的“所以”自然也不能看做和“是故”“故”相同的連詞。因之,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先秦古籍中,“所以”只能看做短語,不能看做詞。更沒有把它作為表果連詞用的。因之,凡用“所以”起頭的判斷句,一般都用“也”字結果,這是上古漢語省卻主語與繫詞的判斷句的一般句法。至於像下面的句子:

區區微節,無所獲申。豈得復全交友之道,重虧忠孝之名乎?所以忍悲揮戈,收淚告絕。(後漢書臧洪傳答陳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