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集釋》附錄三辨偽文字輯略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託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

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世說新語言語篇)

這種“所以”,才真正是“純粹的表果連詞”而列子的“所以反也”的“所以”也正是這種用法。雖然它也用“也”字結尾,但這“ 也”字不過表示語氣的終結吧了。這不是判斷句,從上下文去看便可以瞭然。這種“所以”的用法,也是後漢才興起的。

(六)

說符篇:“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獻魚雁者,田氏視之,乃歎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為之用。眾客和之如響。鮑氏之子年十二,預於次,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

我認為“不如”的用法是作偽者破綻所在。在上古漢語裏,“如”字若作為動詞用,便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如”字之上不加否定副詞“不”“弗”,這“如”字一定只當“像”字講。如果“如”字之上有否定副詞“不”“弗”,這“如”字一定只當“及”字講。“如”和“不如”“弗如”不能構成肯定、否定的一對,而是不同的兩個詞。“如”不能有否定;“不如”和“不肖”一樣,不能有肯定。讓我先舉當“像”字講的例子: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論語為政)

祭神如神在(又八佾)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又公冶長)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又述而)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又泰伯引詩)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又子罕)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鄉黨)

從之者如歸市。(孟子梁惠王下)

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又公孫醜上)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同上)

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同上)

總之,這種句例是舉不勝舉的。問題在是否有例外。作者大致考察了論語、孟子、春秋三傳、國語、莊子、墨子諸書,沒有發現例外。

現在再舉“弗如”“不如”的例子:

無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

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又公冶長)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又雍也)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又子罕)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又子路)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又衛靈公)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又堯曰)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孟子公孫醜上)

孟施捨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同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公孫醜下)

五穀者,種之美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又告子上)

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又盡心上)

盡信書不如無書。(又盡心下)

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左傳隱公元年)

圉人犖自牆外與之戲。子般怒,使鞭之。公曰:“不如殺之。”(又莊公三十二年)

太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為之極,又焉得立?不如逃之。(又閔公元年)

筮短龜長,不如從長。(又僖公四年)

將奔狄。卻芮曰:“後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又六年)

且人之欲善,誰不如我。(又九年)

荀息將死之。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輔之。”(又)

所獲不如所亡。(又襄公三年)

明日,徐公來。熟視之,自以為不如;闚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戰國策齊策)

這些“不如”都應該作“不及”解。論語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左傳的“且人之欲善,誰不如我”,固然解作“不像”也可以通,但這“不像”仍與“不及”之意相近,解作“不及”,更為直捷了當。惟有左傳僖公十五年的“古者大事必乘其產。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訓而服習其道。唯所納之,無不如志”的“無不如志”是另一意義,應解作“沒有不合意的”。但這句是“無不”連文,不是“不如”連文,因之也不能說是例外。我也大致考察了論語、孟子、春秋三傳、國語、莊子、荀子、墨子等書,沒有發現例外。這一結論可以說是合於歷史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