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四 周本紀第四


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集解】:徐廣曰:“陽城有負黍聚。”【正義】:括地誌云:“陽城,洛州縣也。負黍亭在陽城縣西南三十五里。故周邑。左傳雲‘鄭伐周負黍’是也。”今屬韓國也。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集解】:文穎曰:“關東為從,關西為橫。”孟康曰:“南北為從,東西為橫。”瓚曰:“以利合曰從,以威勢相脅曰橫。”【正義】:按:諸說未允。關東地南北長,長為從,六國共居之。關西地東西廣,廣為橫,秦獨居之。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正義】:西周以秦取韓陽城、負黍,恐懼,倍秦之約,共諸侯連從,領天下銳師,從洛州南出伊闕攻秦軍,令不得通陽城。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集解】:漢書百官表曰:“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也。”【正義】:扌翏音紀虬反。攻西周。西周君餎秦,【正義】:謂西周武公。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索隱】:秦昭王之五十二年。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
周君、王赧卒,【集解】:宋衷曰:“謚曰西周武公。”【索隱】:非也。徐以西周武公是惠公之長子,此周君即西周武公也。蓋此時武公與王赧皆卒,故連言也。【正義】:劉伯莊云:“赧是慚恥之甚,輕微危弱,寄住東西,足為慚赧,故號之曰赧。”帝王世紀云:“名誕。雖居天子之位號,為諸侯之所役逼,與家人無異。名負責於民,無以得歸,乃上台避之,故周人名其台曰逃責台。”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單心}狐。【集解】:徐廣曰:“{單心}音憚。{單心}狐聚與陽人聚相近,在洛陽南百五十里梁、新城之間。”【索隱】:西周,蓋武公之太子文公也。武公卒而立,為秦所遷。而東周亦不知其名號。戰國策雖有周文君,亦不知滅時定當何主。蓋周室衰微,略無紀錄,故太史公雖考眾書以卒其事,然二國代系甚不分明。【正義】:括地誌云:“汝州外古梁城即{單心}狐聚也。陽人故城即陽人聚也,在汝州梁縣西四十里,秦遷東周君地。梁亦古梁城也,在汝州梁縣西南十五里。新城,今洛州伊闕縣也。”按:{單心}狐、陽人傍在三城之間。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集解】:徐廣曰:“周比亡之時,凡七縣,河南、洛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正義】:括地誌云:“故穀城在洛州河南縣西北十八里苑中。河陰縣城本漢平陰縣,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五十里。十三州志雲在平津大河之南也。魏文帝改曰河陰。”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集解】:皇甫謐曰:“周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索隱】:既,盡也。日食盡曰既。言周祚盡滅,無主祭祀。正義按:王赧卒後,天下無主三十五年,七雄並爭。至秦始皇立,天下一統,十五年,海內鹹歸於漢矣。
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邑。所謂“周公葬畢”,畢在鎬東南杜中。【集解】:徐廣曰:“一作‘社’。”秦滅周。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里地,號曰周子南君,【集解】:瓚曰:“汲冢古文謂衛將軍文子為子南彌牟,其後有子南勁,朝於魏,後惠成王如衛,命子南為侯。秦井六國,衛最為後,疑嘉是衛後,故氏子南而稱君也。”【正義】:括地誌云:“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塢,在汝州梁縣東北二十六里。帝王世紀雲‘漢武帝元鼎四年,東巡河洛,思周德,乃封姬嘉三千戶,地方三十里,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元帝初元五年,嘉孫延年進爵為承休侯’,在此城也。平帝元始四年,進為鄭公。光武建武十三年,封於觀,為衛公。”顏師古云:“子南,其封邑之號,為周後,故總言周子南君。”按:自嘉以下皆姓姬氏,著在史傳。瓚言子南為氏,恐非。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集解】:徐廣曰:“自周亡乙巳至元鼎四年戊辰,一百四十四年,漢之九十四年也。漢武元鼎四年封周後也。”
【索隱述贊】后稷居邰,太王作周。丹開雀錄,火降烏流。三分既有,八百不謀。蒼兕誓眾,白魚入舟。太師抱樂,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簡刑措。南巡不還,西服莫附。共和之後,王室多故。檿弧興謠,龍漦作蠹。穨帶荏禍,實傾周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