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四 周本紀第四


明年,伐犬戎。【集解】:山海經曰:“有人,人面獸身,名曰犬戎。”【正義】:又云:“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並明,並明生白犬。白犬有二,是為犬戎。”說文雲“赤狄本犬種”,故字從犬。又後漢書雲“犬戎,槃瓠之後也”,今長沙武林之郡太半是也。又毛詩疏雲“犬戎昆夷”是也。明年,伐密須。【集解】:應劭曰:“密須氏,姞姓之國。”瓚曰:“安定陰密縣是。”【正義】:括地誌云:“陰密故城在涇州鶉觚縣西;其東接縣城,即古密國。”杜預雲姞姓國,在安定陰密縣也。明年,敗耆國。【集解】:徐廣曰:“一作‘幾’。”【正義】:即黎國也。鄒誕生雲本或作“黎”。孔安國雲黎在上黨東北。括地誌云:“故黎城,黎侯國也,在潞州黎城縣東北十八里。尚書雲‘西伯既戡黎’是也。”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明年,伐邘。【集解】:徐廣曰:“邘城在野王縣西北,音於。”【正義】:括地誌云:“故邘城在懷州河內縣西北二十七里,古邘國城也。左傳云:‘邘、晉、應、韓,武王之穆也’。”明年,伐崇侯虎。【正義】:皇甫謐雲夏鯀封。虞、夏、商、周皆有崇國,崇國蓋在豐鎬之間。詩云“既伐於崇,作邑於豐”,是國之地也。而作豐邑,【集解】:徐廣曰:“豐在京兆鄠縣東,有靈台。鎬在上林昆明北,有鎬池,去豐二十五里。皆在長安南數十里。”正義括地誌云:“周豐宮,周文王宮也,在雍州鄠縣東三十五里。鎬在雍州西南三十二里。”自岐下而徙都豐。明年,西伯崩,【集解】:徐廣曰:“文王九十七乃崩。”【正義】:括地誌云:“周文王墓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原上也。”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正義】:乾鑿度云:“垂黃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義雲伏羲制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孔十翼也。按:太史公言“蓋”者,乃疑辭也。文王著演易之功,作周紀方贊其美,不敢專定,重易故稱“蓋”也。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正義】:二國相讓後,諸侯歸西伯者四十餘國,鹹尊西伯為王。蓋此年受命之年稱王也。帝王世紀云:“文王即位四十二年,歲在鶉火,文王更為受命之元年,始稱王矣。”又毛詩云:“文王九十七而終,終時受命九年,則受命之元年年八十九也。”後十年而崩,【正義】:十當為“九”,其說在後。謚為文王。【正義】:諡法:“經緯天地曰文。”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正義】:易緯雲“文王受命,改正朔,布王號於天下”。鄭玄信而用之,言文王稱王,已改正朔布王號矣。按:天無二日,土無二王,豈殷紂尚存而周稱王哉?若文王自稱王改正朔,則是功業成矣,武王何復得雲大勛未集,欲卒父業也?禮記大傳雲“牧之野武王成大事而退,追王太王亶父、王季歷、文王昌”。據此文乃是追王為王,何得文王自稱王改正朔也?蓋王瑞自太王興。【正義】:古公在邠,被戎狄攻戰奪民。太王曰“民之在我,與彼何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遂遠去邠,止於岐下。邠人舉國盡歸古公。他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乃貶戎狄之俗,為室屋邑落,而分別居之。季歷又生昌,有聖瑞。蓋是王瑞自太王時而興起也。然自“西伯蓋即位五十年”以下至“太王興”,在西伯崩後重述其事,為經傳不同,不可全棄,乃略而書之,引次其下,事必可疑,故數言“蓋”也。
武王即位,【正義】:諡法:“克定禍亂曰武。”春秋元命包云:“武王駢齒,是謂剛強也。”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脩文王緒業。
九年,武王上祭於畢。【集解】:馬融曰:“畢,文王墓地名也。”【索隱】:按:文雲“上祭於畢”,則畢,天星之名。畢星主兵,故師出而祭畢星也。【正義】:上音時掌反。尚書武成篇云:“我文考文王,誕膺天命,以撫方夏,惟九年,大統未集。”太誓篇序云:“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太誓篇云:“惟十有三年春,大會於孟津。”大戴禮云:“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則武王少文王十四歲矣。禮記文王世子云:“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按:文王崩時武王已八十三矣,八十四即位,至九十三崩,武王即位適滿十年。言十三年伐紂者,續文王受命年,欲明其卒父業故也。金縢篇云:“惟克商二年,王有疾,不豫。”按: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十一年武王服闋,觀兵孟津,十三年克紂,十五年有疾,周公請命,王有瘳,後四年而崩,則武王年九十三矣。而太史公雲九年王觀兵,十一年伐紂,則以為武王即位年數,與尚書違,甚疏矣。東觀兵,至於盟津。【集解】:徐廣曰:“譙周雲史記武王十一年東觀兵,十三年克紂。”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集解】:馬融曰:“諸受符節有司也。”“齊栗,信哉!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集解】:徐廣曰:“一雲‘予小子受先公功’。”畢立賞罰,以定其功。”遂興師。師尚父號曰:【集解】:鄭玄曰:“號令之軍法重者。”“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集解】: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白者,殷家之正色,言殷之兵眾與周之象也。”【索隱】:此已下至火復王屋為烏,皆見周書及今文泰誓。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雲。【集解】:馬融曰:“王屋,王所居屋。流,行也。魄然,安定意也。”鄭玄曰:“書說雲烏有孝名。武王卒父大業,故烏瑞臻。赤者,周之正色也。”【索隱】:按:今文泰誓“流為雕”。雕,鷙鳥也。馬融雲“明武王能伐紂”,鄭玄雲“烏是孝鳥,言武王能終父業”,亦各隨文而解也。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