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晉紀



《紀年》:於粵子朱句……三十五年滅郯。《史記·越世家》索隱

案:《存真》云:‘《水經·沂水注》引作晉烈公四年,疑傳刻訛也。’《輯校》亦以《沂水注》所引系年與索隱不合。《存真》、《輯校》皆列於晉幽公十五年。《訂補》云:‘據《越世家》索隱所引越紀年排算,此事當在晉烈公二年,見附表。疑《沂水注》“四”字或為“二”之誤。《通鑑外紀目錄》:“晉烈公四年,越滅郯。”當即本《紀年》,則四年之訛相傳已久。’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五繫於烈公三年,云:‘蓋古文“三”“四”皆積畫成字,故“三”誤為“杴”也。’現從《訂補》列於二年。

[七二]《竹書紀年》: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水經·丹水注》

《竹書紀年》云: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太平寰宇記》卷一四一商州上洛縣

《竹書紀年》: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輿地廣記》卷一四商州上洛縣

案:《輯校》所引《路史·國名紀》己,見本書附錄。

[七三]《竹書紀年》:晉烈公四年,趙城平邑。《水經·河水注》

《竹書》曰:晉列公四年,趙城平邑。《初學記》卷八州郡部

《竹書紀年》云:晉烈公四年,趙城平邑。《太平寰宇記》卷五四魏州南樂縣

案:永樂大典本,朱謀□本《水經注》皆作‘四年’,戴震校本改作‘二年’,蓋據今本《紀年》。《存真》列於二年,《輯校》列於四年。

《史記·趙世家》:‘(獻侯)十三年,城平邑。’《六國年表》趙獻侯十三年亦列有‘城平邑’。《水經·□水注》:‘□水又東逕平邑縣故城南,趙獻侯十三年,城平邑。’據《紀年》,獻侯十三年當晉烈公五年,與此相差一年。

[七四]《紀年》:三十七年朱句卒。《史記·越世家》索隱

案:《訂補》所引《路史·後紀》卷一三注,見本書附錄。《存真》、《輯校》列於晉幽公十七年,誤。《訂補》云:‘案此事當在晉烈公四年。’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五繫於烈公五年。現從《訂補》。

[七五](《竹書紀年》):(晉烈公)五年,田公子居思伐趙鄙,圍平邑。《水經·河水注》

案:永樂大典本作‘趙鄙’,趙一清、戴震校本改為‘邯鄲’,蓋據今本《紀年》。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五作‘趙鄙’。《存真》、《輯校》據戴校作‘邯鄲’,誤。

《輯校》云:‘田居思即《戰國策》之田期思,《史記·田敬仲世家》之田臣思(巨思之訛)。《水經·濟水注》引《紀年》作田期,《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引《紀年》謂之徐州子期。而據《濟水注》:“齊田期伐我東鄙。”在惠成王十七年,距此凡五十三年,且三家尚未分晉,趙不得有邯鄲之稱。疑《河水注》所引“晉烈公五年”,或有誤字也。’《輯校》沿戴校據今本改‘趙鄙’為‘邯鄲’之誤,以‘三家尚未分晉,趙不得有邯鄲之稱’;又以田居思即田期,因疑《水經注》所引《紀年》之晉烈公五年或有誤字。(《存真》亦云:‘趙都邯鄲,《世家》在敬侯元年,當魏武侯十一年,此蓋追書也。’)

《通鑑外紀》卷一0:‘(周威烈王)九年,齊伐趙東鄙,圍平邑。’據《外紀目錄》為晉烈公五年。金履祥《通鑑前編》卷一八:‘威烈王十一年,齊田居思伐晉趙氏鄙,圍平邑。’據《史記·六國年表》亦在烈公五年(今本《紀年》此條亦繫於威烈王十一年)。所據皆當為《河水注》引《紀年》,可證兩宋人所見之本皆作‘趙鄙’及‘晉烈公五年’,與永樂大典本合。《存真》、《輯校》所疑非是。又田居思亦非田期,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四三、四六,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三四、三七皆曾指出。《義證》卷三四云:‘居思者,陳公子完之裔孫也,其系未詳。’‘居思乃田氏支庶仕於齊者。’田期即田忌,乃桂陵之戰齊軍統帥,別為一人,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