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晉紀



鹿郢,《史記·越世家》作‘鼫與’,索隱引樂資云:‘《越語》謂鹿郢為鼫與也。’當出所為《春秋後傳》(見《隋書·經籍志》),書今佚,據殘存佚文,頗引《紀年》以證史,此雲‘鹿郢’蓋亦本《紀年》。《左傳·哀公二十四年》作‘適郢’,《越絕書》卷八作‘與夷’,《吳越春秋》卷一0作‘興夷’。金文有《者○鍾》,銘曰:‘隹戉十有九年,王曰:者○’,陳夢家《六國紀年表考證》謂為勾踐十九年器,疑作器者‘者○’即與夷,亦即鹿郢(《燕京學報》第三七期頁一八七)。

[五三]《竹書紀年》曰: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水經·巨馬水注》

《竹書》曰:晉荀瑤伐中山窮魚之丘。《初學記》卷八州郡部

《竹書紀年》曰:晉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 《太平御覽》卷六四地部

《竹書紀年》云:晉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 《太平寰宇記》卷六七易州易縣

案:《存真》雲‘此未詳何年’,次於晉出公十六年後,《輯校》同。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五列於十八年,蓋從今本。現姑據《存真》列此。

[五四]《竹書紀年》:晉出公十九年,晉韓龍取盧氏城。《水經·洛水注》

案:永樂大典本無‘取盧’二字,今據戴校。《存真》作‘龍’,云:‘“龍”,一作“龐”。’《輯校》作‘龐’。戴校云:‘“龍”,今《竹書紀年》作“龐”。’‘龍’、‘龐’古音同相通。

[五五]《竹書紀年》:晉出公(三)[二]十年,智伯瑤城高梁。《水經·汾水注》

案:永樂大典本、朱謀□本作‘三十年’,晉出公在位僅二十三年,顯誤。趙一清、戴震校本據今本《紀年》改作‘十三年’,《存真》、《輯校》從之。又今本本條附註云:‘一本晉出公二十年。’今本已將《紀年》晉年全改為周年,則所謂‘一本’,絕非指今本《紀年》之另一本。蓋今本此條當亦輯自《水經注》,見‘三十年’有誤,乃肊定為‘十三年’,當周貞定王七年。注者見他本《水經注》有作‘二十年’者,因注於下,則所謂‘一本’當指《水經注》。趙紹祖《竹書紀年校補》卷二云:‘出公無三十年,當以二十年為是。’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三二亦云:‘酈注云:……《竹書紀年》:晉出公二十年,智伯瑤城高梁。’即據此注語改正,並列於出公二十年,是。

《義證》云:‘智伯瑤即荀瑤,詳見上。智本邑名,《左傳》自荀首以下皆以“知”稱。’

[五六]按《紀年》:成侯名載。《史記·燕世家》索隱

按《紀年》:智伯滅,在成公二年也。《史記·燕世家》索隱

案:宋黃善夫本迄清殿本皆作‘成侯’,金陵書局本作‘成公’(見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卷三四頁一二)。

此以智伯滅在燕成公二年,《晉世家》索隱引《紀年》以為在晉出公二十二年(見下),則成公元年當出公二十一年。逾年改元,孝公之卒,成公之立,當在出公二十年。《存真》據此列為‘【二十年,燕侯載立】’,是。《輯校》作‘燕孝公卒,次成侯載立’,繫於出公十九年。金文多郾(燕)侯載器,《三代吉金文存》卷一九、二0著錄有《郾侯載戈》、《郾侯載矛》,與《紀年》可互證。

[五七]《竹書紀年》:晉出公二十二年,河絕於扈。《水經·河水注》

案:永樂大典本、朱謀□本作‘二十二年’,趙一清、戴震校本據今本《紀年》改作‘十二年’,《存真》、《輯校》據之。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五繫於二十二年,是。《訂補》所引《路史·國名紀》丁,見本書附錄。

[五八]如《紀年》之說,此乃出公二十二年事。《史記·晉世家》索隱

案:《史記·晉世家》:‘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知伯,盡並其地。’索隱:‘如《紀年》之說,此乃出公二十二年事。’《存真》據此作‘【二十二年,魏桓子、韓康子、趙襄子共殺智伯,並其地】’,《輯校》作‘【二十二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智伯,盡並其地。】’皆據《史記·晉世家》,《輯校》更全錄《史記》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