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晉紀



案:《齊太公世家》正義一條,見日本古鈔本所存正義佚文(《史記會注考證》卷三頁一四),《存真》、《輯校》未及見,《訂補》失收。

《春秋·莊公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與《竹書》同。《存真》、《輯校》列於晉武公二十三年。

[一七](《竹書》):齊人殲於遂。《春秋啖趙集傳纂例》卷一

《竹書紀年》:齊人殲於遂。《新唐書·劉貺傳》

案:《春秋·莊公十七年》:‘秋,齊人殲於遂。’與《紀年》同。《存真》、《輯校》列於晉武公三十九年。

[一八]《汲冢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漢書·地理志》注

《汲郡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水經·汾水注》

《汲郡古文》:晉武公滅郇,以賜大夫原(點)[黯],是為郇叔。《文選·北征賦》 注

案:《訂補》所引《路史·後紀》卷九注,見本書附錄。《存真》列此於晉武公九年,云:‘此未詳何年事,姑附於此。’現據《輯校》列於三十九年。

[一九]《紀年》:晉獻公二年春,周惠王居於鄭。鄭人入王府,多取玉,玉化為蜮射人。《開元占經》卷一二0

《書紀年》曰:晉獻公二年春,周惠王居於鄭。鄭人入王府多取玉焉,玉化為蜮射人。《太平御覽》卷九五0蟲豸部

《紀年》云:晉獻公二年春,周惠王居於鄭。鄭人入王府取玉焉,玉化為蜮以射人也。《太平廣記》卷四七三昆虫部引《感應經》所引

案:《輯校》、《訂補》所據為鮑刻《御覽》,脫‘春’字,影宋本有。《廣記》所引,原注‘出《感應經》’。《宋史·藝文志》著錄有李淳風《感應經》三卷,當即其書。書今佚,《廣記》尚略有徵引,皆鈔錄古籍,《紀年》此條即所錄古籍之一。

乾寶《搜神記》卷六云:‘晉獻公二年,周惠王居於鄭。鄭人入王府多[脫],化為蜮射人。’原注‘脫’字,示有脫文,據《御覽》當為‘取玉焉玉’四字。乾寶曾據《紀年》體例以修《晉紀》,見《史通·申左》,本條當即鈔自《紀年》。

[二0](《紀年》):衛懿公及赤翟戰於洞澤。 《春秋經傳集解後序》

案:《左傳·閔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公與石祁子玦,與寧莊子矢,使守,曰:“以此贊國,擇利而為之。”與夫人繡衣,曰:“聽於二子。”渠孔御戎,子伯為右,黃夷前驅,孔嬰齊殿。及狄人,戰於熒澤,衛師敗績,遂滅衛。’即此事。《後序》云:‘疑“洞”當為“泂”,即《左傳》所謂熒澤也。’‘泂’、‘熒’音同,是。《存真》、《輯校》列於晉獻公十七年。

[二一](《竹書》):鄭棄其師。《春秋啖趙集傳纂例》卷一

(《竹書紀年》):鄭棄其師。《新唐書·劉貺傳》

案:《史通·惑經》亦引‘鄭棄其師’,云:‘出《瑣語·晉春秋》’,是此既見《紀年》,又見《瑣語》。《春秋·閔公二年》:‘鄭棄其師’,與《紀年》同。《存真》、《輯校》列於晉獻公十七年。

[二二]《竹書紀年》曰:晉獻公十有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衛。獻公命瑕父、呂甥邑於虢都。《水經·河水注》

(《紀年》):晉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春秋經傳集解後序》

案:《存真》、《輯校》所引《路史·國名紀》己注,見本書附錄。

《春秋·僖公二年》:‘虞師、晉師滅下陽。’《左氏》‘下陽’,《公羊》、《穀梁》皆作‘夏陽’。《存真》列‘虢公醜奔衛’以下於晉獻公二十二年,當據《左傳·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輯校》並列入十九年。現從《輯校》。

[二三](《紀年》):重耳出奔。《史通·惑經》

案:《史通·惑經》:‘且案汲冢竹書《晉春秋》及《紀年》之載事也,如“重耳出奔”、“惠公見獲”,書其本國,皆無所隱。’《晉春秋》即《瑣語·晉春秋》,是《紀年》、《瑣語》二書皆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