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超市(便利店)創業計畫書

日本零售、餐飲和服務業特許加盟經營,多年來持續增長,連鎖企業數、加盟店數和銷售額的規模都已相當可觀。特許連鎖經營企業(特許連鎖)數量,1991年還不到700家,1995年增為755家,1997年為890家,1998年達923家。特許店鋪數量,上世紀90年代初只有約10萬家,1996年和1998年分別增加到17.7萬家和19.2萬家,2000年超過20萬家。特許連鎖企業的合計銷售額,近些年來每年淨增1萬億日元,由1996年的14.2萬億日元分別增到1997年的15.2萬億日元和1998年的16.2萬億日元,2000年達17.8萬億日元。

零售業特許經營企業現共有335家,特許店鋪有67500家,銷售額為10.9萬億日元。日本各種零售商店總數141萬家,特許店僅占4.8%,但銷售額卻占日本零售總額144萬億日元的7.6%。可見,特許加盟店的經營狀況比日本零售業的平均狀況要好一些。

食品相關零售業有特許加盟企業52家,8112家特許店鋪,銷售額為3780億日元。服裝相關特許經營企業有44家,共有4856家店鋪,銷售額為3513億日元。家庭用品與文化用品特許經營企業有118家,店鋪12681家,銷售額為12681億日元。綜合商品零售特許經營企業有121家,店鋪41854家,銷售額為76840億日元。由此不難看出,日本零售業中,綜合商品企業的特許經營最為突出,而綜合商品特許企業中,特許加盟最突出的又是便利商店業。

二、便利店在國內市場上的發展特點

1.政府扶持,起步艱難。中國的現代便利店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初,後來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各種形態的傳統小店紛紛改名為便民店、方便店、便利店,卻不具有現代便利店的基本功能。實際上,靠政府的意志推動發展起來的便利店幾乎沒有一家是成功的。即便真的成功,成本和代價也一定很高。正如顧國建教授所說,1995年政府部門在很短的時間裡在全國的糧食系統掀起了一場將糧店改造成便民店的高潮,到1997年底大約改造了2萬多家,投入的資金約20億元。然而,這場便民店連鎖經營的發展最終是失敗了。當然,這樣大規模的運動式的改造也為後來發展現代便利店奠定了基礎,正如目前國內便利店的提速發展可能為便利店國際品牌進入中國以後經營規模迅速擴張提供市場與人才基礎那樣。然而,20億元能開多少便利店?可以開1萬家非常亮麗的現代便利店!結果是造成巨大的浪費。

2.發展提速,網點劇增。現存的便利店大都是1995年以後發展起來的。早在1993年三月,上海就出現了百式便利店,可以說是我國大陸最早的、較具現代特徵的便利店。後來又出現了百家等十餘家便利店“先驅”。但這些“先驅”早在1998年前後就已成了“先烈”。從1995年到2001年前,上海先後出現了可的、羅森、聯華、良友、85818等公司,並成為五大主導品牌。曾有媒體預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上海便利店市場將由這五家分占。但到了2001年,由於好德、喜士多、21三個新品牌的誕生,上海便利店市場出現了新的競爭格局。如由上海農工商超市有限公司與上海好德企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創辦的好德便利,八個月內開出了150家便利店,對便利店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展店首選街角鋪面,並堅持“只要位子好,寧可貴一點”的展店原則;從一開始就強調總部的專業化管理,如推行以信息系統為基礎的商品台帳圖以後,新開門店的商品出樣速度提高到了每店三小時,並為新品引進、舊品淘汰、日常管理、訂貨、盤點等商品管理工作奠定了數量化管理的基礎;設定寬大的服務台與自助服務區(diy),以增強便利店的服務功能;在農工商大賣場周邊開設好德便利,實現兩種業態的相互補充,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發展初期不急於發展加盟店,堅持直營連鎖,計畫在總部的管理技術比較成熟並能夠確保門店盈利的情況下再發展特許經營;建立與超市相互獨立而又可以做到部分資源共享的信息系統、配送系統與培訓系統,並鼓勵經營者持股,具備企業發展的良好機制;以好德酒樓為基地自行研製與開發即食品,如豆漿、早點、便當、熟食等,創立了即食品的經營特色;超市與便利店的展店人員相互提供店鋪信息,大大促進了店鋪開發的速度。這些方面不僅對上海便利店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對全國便利店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實際上,好德便利正在創導便利店發展的一種全新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特徵是實現了規模、質量與效益三者之間的平衡。好德便利店成立一年半時,已經在上海發展了430家網點,可比門店的日銷售同比上升了8%,第一年開發的門店已經全部實現了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