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超市(便利店)創業計畫書

3.發展便利,首選滬粵。在中國大陸,現代意義的便利店首先是從上海與廣東兩地發展起來的,而且也是目前發展得最好的城市。滬粵不應該是指一個城市或一個省.而應該是一個區域的概念,分別指長江三角洲與長江流域,以及珠江三角洲與珠江流域,也就是華南、華東與華中。東北、西北、西南在當前發展便利店並不是十分適合,除非能開發出一種適合當地情況的新模式。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統計,全國百強連鎖企業到2001年底共有便利店三千三百四十二個,主要集中在上海。到2001年底,上海便利店的門店總數已達一千九百八十個,實現銷售額27.4億元,分別比2000年上升了72%和61%,便利店占全市零售總額的比重也從1%上升到了1.5%。而且,92%的門店集中在聯華、可的、良友、好德、羅森這五家公司,已經基本形成了規模化經營的格局。

在華南地區,由香港牛奶公司開辦的7—11在深圳和廣州兩地發展,擁有7—11在中國華南地區(包括香港特區)、新加坡經營權的香港牛奶公司成立的廣東賽壹便利店有限公司是國內第一個得到中央政府部門正式批准的外資連鎖便利店合作項目。賽壹便利店有限公司在2005年前將在華南地區發展350家7—11便利店。

4.密集開店,貼身競爭。在南京,蘇果便利已經遍地開花,有的便利店甚至與蘇果標準超市相隔不過數百米。有記者說,隨便站在哪兒,隨便向各個方向走,不出5分鐘就一定有一家蘇果便利。這種情況在上海也十分普遍,某些路段已形成了“便利店一條街”,廣東路、乳山路、襲陽路等路段,各種便利店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在浦東有一條街,在短[短的四百米路段上,先後開了9家便利店,平均40餘米開一家店。如今,有不少“兩街四角地”已開出了2家到3家便利店,“四角四店”相對的情況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有時同一房東把相鄰的兩個鋪面出租給兩家公司,特別是在新的居住區,由於鋪面空間較多,幾家便利店同開在相鄰處的情況也比較普遍。

5.模式創新,前景不明。各地都在尋找便利店發展的新模式。在北京,物美把便利店開進了北大校園和捷運站。已經過5年發展的上海聯華便利,2002年也進入了北京,並首先考慮以16小時的便利店作為試點。這主要是考慮到北京的四季溫差較大,平均溫度較低,人們戶外活動較少,銷售額將會受到影響。在上海,僅幾平方米的弄堂便利店——延續發展了上百年的傳統煙雜店,掛上了“易購”招牌,變成了“超便利”,成為新上海的一道風景線。根據有關部門統計,這樣的“煙雜店”在上海有3萬家;年銷售額達100億元。

便利店在我國消費者剛剛接受概念但還沒有碰到真正對手時就已經進人競爭期。客觀上是即刻需求不足,便利店的概念還沒有深入人心,有不少消費者把便利店當作“小超市”,大家相互學習卻沒有形成核心技術,自己開發的新產品比較少也缺乏特色,商品組合缺乏針對性,租金成本越來越高,人力資源嚴重不足。

1、提供便利和即時服務是便利店的業態功能,這是靠品牌、技術、資金和規模取勝的行業。之所以說便利店的競爭還沒有真正開始,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便利店的競爭還不是國際化的,一旦我國零售市場全面開放,便利店將受到極大的衝擊。店鋪多可能只是一種暫時的優勢,但如果現有的店鋪缺乏競爭力,與新的競爭者存在較大差距,那么,店鋪多就成了一種負擔,為改造不良店鋪將付出沉重的代價,並不利於營造良好的服務形象。這對於既缺乏雄厚的資本實力,又缺乏便利店經營技術的國內連鎖公司來說是必然會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因此,擺在國內便利店連鎖公司面前的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不提速怕失去市場;提速發展又存在技術滯後的問題。大多數公司選擇了前者,同時也在加快技術和管理體系的建設,準備去迎接新的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