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護法》觀後感:對於國產,我們是否過於寬容

有人評論說,《大聖歸來》的時候,故事不錯,但是特效工廠化;到了《大魚海棠》雖然畫面很美,但是核心過於智障;而這部《大護法》,基本上是均衡了講故事,和特效的結合。

但如果硬要糍粑將這三部電影排序的話,排名分別是,《大聖歸來》,《大護法》和這部《大魚海棠》。

有人說,《大護法》有內涵有思想,主題複雜黑暗,成人題材和政治隱喻而且在當前局勢中,更加顯得難得。

糍粑也認同,其實故事整體的核心和框架還是非常不錯的。

但是——太糙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過審的時候,被迫刪除了很多片段。至少看起來的時候,非常多台詞都是斷裂的,劇情也是不夠清楚。

比如,“歐陽吉安為什麼僱傭羅丹,兩人是什麼關係?”;

“羅丹為什麼臨死之前會哭?”;

“小鳴為什麼要背叛爺爺,去相信陌生的太子?”;

“爺孫之間互動為什麼沒有?”;

“紅胖子為什麼救太子後來變成了找吉安?“.....

一開始的時候,故事的主線還是很清晰的,沿著“紅胖子找太子”展開。可是發展到後來,慢慢的主人公也不再是他,場景來回切換,似乎是在揭曉“花生人的身世......“

最後,兵荒馬亂中草草結尾。

糍粑認為,一旦缺少了基礎的構架,再深刻出彩的概念,也不過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

接著是電影中人物形象的構建了。

編劇中有這樣的一個概念,“角色弧”。指的是角色在故事歷程中有沒有發生成長或者內心的轉變。

而作為主人公的紅胖子,反而是片中角色弧最平的一個,一直到故事結尾,也不見他有什麼成長,亦或者是深層次的精神心理揭露。

一般的人們,都習慣的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主人公上。

可是到了影片後半部分,主人公都很少出現——出現也就是莫名其妙打幾個怪物,然後接著跑路。

對於劇情的推進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所以糍粑基本上是內心毫無波動的看完了這部電影,甚至還很想睡覺。

最後,是關於畫面感。

其實,可以看的出來,他們在努力的往中國水墨畫上靠攏,而且在很多遠景全景的時候,也確實效果還不錯。

但是幾個主人公的形象表情動作的刻畫,實在是過於潦草,而且模仿日漫人物刻畫的痕跡太重,很多時候,都有一種蜜汁違和感。

仿佛,遠遠的看著一個身材纖瘦的古典美人,盤精緻的黑髮,身著一襲白衣,站在桂林山水中的小竹筏上。

可是轉身的時候,你卻看到她臉上畫著十分煙燻感的現代妝。

再者,影片中人物角色表情十分生硬。

就連幾場生氣,情感爆發很強烈的戲中,他們也僅僅是眉毛動動,嘴巴長大。

至於四肢上.....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對於紅胖子,導演甚至直接懶得畫手了,給他穿一個巨大的紅袍子,把手隱在其中。聰明。

糍粑看的動畫類接觸的真的挺少的,最近的也就是《你的名字》,《秒速五厘米》,《瘋狂動物城》這幾部吧。

不過,無論是歐美動漫還是日漫,都是自成一體,很完整的感覺。但是,這部電影卻有太多不協調的地方。

仿佛不是成片,而是一個電影初稿,一個小樣。

總之,即使脫下故事的外衣,在動畫製作這個基本功上,國產動畫也是在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其實,糍粑一向是非常相信國人的能力和潛力的。

中國人都很聰明,只要認真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都能做的很好。但是,不管是娛樂圈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太浮躁了。

就拿電影來說吧,從導演到投資商,他們立足點從來都是,“這部電影怎么拍,才能掙錢?”,“發布會上,怎么炒作話題,才能熱度最高?”

而對於電影核心故事的構思,台詞如何編排,劇情如何推進卻顯得絲毫不在意。

就像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來說,其實就是一道情節簡單的雞湯。但是,為什麼還是會上映之後,卻能收穫潮水一般倒的好評呢?

無非就是它們在製作的時候,想的不是“如何利益最大化”,而是怎樣拍,才能展現出最好的藝術效果。

否則,他們也不至於,連出場不到五分鐘的“摔跤比賽”的孩子,都紮實的連續專業訓練幾個月吧?

中國人想的是,如何把一百萬的投資預算,作出一千萬的票房;而國外的人,卻是想著從故事的本身出發,哪怕多花了時間和金錢,甚至同樣的題材,不惜花費了幾千萬上億,可上映後,卻能掙幾億,甚至幾十億的票房。

而且,最後還名利雙收。

所以,也許從這個角度上看,中國的投資人,其實也不太聰明。

很多評論都說,單從電影本身來說,只能打出來三顆星,但是因為國產,支持一下加一顆星。

看多了類似的評論之後,糍粑其實反而產生了一種不舒服的感覺。難道中國電影製作人,是缺錢太厲害,還是製作人的智商實在低人一等?

當然,如果和跨年情景喜劇,比如《喜羊羊與灰太狼》相比較來說,別說四顆星了,給五顆星都不過分。

有人說,電影《大護法》引起了爭議,至少還說明,它是有值得大家探討的地方,還有可以進步的空間。

總比那些“爛片”兩字就直接高度準確定位的電影,還是要段位高出不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