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二十三 論語五



"十五志學"一章,全在志於學上,當思自家是志於學與否?學是學個甚?如此存心念念不放,自然有所得也。三十而立,謂把捉得定,世間事物皆搖動我不得,如富貴、威武、貧賤是也。不惑,謂識得這個道理,合東便東,合西便西,瞭然於中。知天命,便是不惑到至處,是知其所以然,如事親必孝,事君必忠之類。耳順,是"不思而得",如臨事迎刃而解,自然中節,不待思索。所欲不逾矩,是"不勉而中"。〔季札〕

問"耳順"。曰:"到得此時,是於道理爛熟了,聞人言語,更不用思量得,才聞言便曉,只是道理爛熟耳。'志學'字最有力,須是志念常在於學,方得。立,則是能立於道理也,然事至猶有時而惑在。不惑,則知事物當然之理矣。然此事此物當然之理,必有所從來。知天命,是知其所從來也。上蔡雲'知性之所自出,理之所自來',最好。"〔璘〕

問:"'七十從心'一節,畢竟是如何?"曰:"聖人生知,理固已明,亦必待十五而志於學。但此處亦非全如是,亦非全無實,但須自覺有生熟之分。"〔可學〕

蜚卿問"十五志於學"一段。曰:"聖人也略有個規模與人同。如志學,也是眾人知學時。及其立與不惑,也有個跡相似。若必指定謂聖人必恁地,固不得;若說聖人全無事乎學,只脫空說,也不得。但聖人便自有聖人底事。"〔道夫〕

問"十五志學"章。曰:"這一章若把做學者功夫等級分明,則聖人也只是如此。但聖人出於自然,做得來較易。"〔燾〕

或問:"自志學、而立,至從心所欲;自致知、誠意,至治國、平天下;二者次第等級各不同,何也?"曰:"論語所云,乃進學之次第;大學所云,乃論學之規模。"〔柄〕

所謂以類而推,只是要近去不要遠了。如學者且只是做學者事。所謂志學與立,猶易理會,至耳順以後事,便去測度了。〔士毅〕

"三十而立",是心自定了,事物不能動搖,然猶是守住。至不惑,則見得事自如此,更不用守。至知天命,則又深一節。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固是合當親,合當義。更知得天初命我時,便有個親,有個義在。又如"命有德,討有罪",皆是天理合如此。耳順,則又是上面一齊曉得,無所不通矣。又問:"'四十不惑',是知之明;'五十知天命',是知極其精;'六十耳順',是知之之至。"曰:"不惑是事上知,知天命是理上知,耳順是事理皆通,入耳無不順。今學者致知,侭有次第節目。胡氏'不失本心'一段極好,侭用子細玩味。聖人千言萬語,只是要人收拾得個本心,不要失了。日用間著力屏去私慾,扶持此心出來。理是此心之所當知,事是此心之所當為,不要埋沒了它,可惜!只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至大至公,皆要此心為之。"又云:"人心皆自有許多道理,不待逐鏇安排入來。銖錄此下云:"但人有以陷溺其心,於是此理不明。"聖人立許多節目,只要人剔颳得自家心裡許多道理出來而已。"〔明作〕銖同。集注。

問:"聖人凡謙詞,是聖人亦有意於為謙,抑平時自不見其能,只是人見其為謙耳?"曰:"聖人也是那意思不恁地自滿。"淳舉東萊說:"聖人無謙。本無限量,不曾滿。"曰:"此說也略有些意思,然都把聖人做絕無此,也不得。聖人常有此般心在。如'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分明是有功有勞,卻不曾伐。"〔淳〕

問"十五志於學"。曰:"橫渠用做實說,伊川用做假設說。聖人不到得十年方一進,亦不解懸空說這一段。大概聖人元是個聖人了,它自恁地實做將去。它底志學,異乎眾人之志學;它底立,異乎眾人底立;它底不惑,異乎眾人之不惑。"〔植〕(集注)

問:"'十五志於學',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程子云'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如何?"曰:"這事遠,難說。某嘗解孟子'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曰:'知此者為盡心,能此者為盡性。'"問:"窮理,莫是自志學時便只是這個道理,到耳順時便是工夫到處?"曰:"窮理只自十五至四十不惑時,已自不大段要窮了。'三十而立'之時,便是個鋪模定了;不惑時便是見得理明也。知天命時,又知得理之所自出;耳順時,見得理熟;'從心所欲不逾矩'時,又是爛熟也。"問:"所學者便是格物至平天下底事,而立至不逾矩,便是進學節次否?"曰:"然。"問:"橫渠說'五十窮理盡性,至天之命,六十盡人物之性',如何?"曰:"據'五十而知天命',則只是知得盡性而已。"又問:"盡性,恐是盡己之性,然後盡人物之性否?"曰:"只是一個性,不須如此看。"又曰:"自聖人言之,窮理盡性至命,合下便恁地。自學者言之,且如讀書也是窮理,如何便說到盡性、至命處!易中是說聖人事。論語'知天命',且說知得如此,未說到行得盡處。如孟子說'盡心、知性、知天',這便是說知;'存心、養性',至'所以立命',這便是說盡性、至命。要說知天命分曉,只把孟子'盡心、知性'說。"問:"'四十不動心',恐只是'三十而立',未到不惑處?"曰:"這便是不惑、知言處。可見孟子是義精理明,天下之物不足以動其心,不是強把捉得定。"問:"橫渠說'不逾矩'如何?"曰:"不知它引夢周公如何。是它自立一說,竟理會不得。"問:"范公說'從心所以養血氣',如何?"曰:"更沒理會。"〔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