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由於楊嗣昌的督師,明朝政府在對農民起義的軍事上有了一些起色,暫時還居
於優勢。到崇禎十三年夏秋之間,將張獻忠和羅汝才為首的幾支農民軍逼到川東,
四面圍堵,大部分已經投降,羅汝才也正在準備投降,被張獻忠及時阻止。張獻忠
為擺脫明軍壓力,拉著羅汝才奔往四川腹地。李自成銷聲匿跡,不再為人注意。然
而這只是局部的表面現象。實際上,明朝政權從來沒有像在崇禎十三年夏秋間陷入
全面的深刻危機。從軍事上來看,十三年來崇禎一直陷於既要對付大規模農民起義,
又要對付日趨強大的清朝的軍事壓力。到了目前階段,四川戰事勝負未決,前途變
化莫測,而山東、蘇北、皖北、河北南部、四川北部和河南、陝西各地,到處有農
民戰爭。山東西部、南部和徐州一帶的農民大起義,嚴重威脅著明朝中央政權賴以
生存的南北漕運①。在山海關外,崇禎為防備清兵再次南下,催促洪承疇指揮十幾
萬大軍向松山、杏山和塔山一帶進兵,謀解錦州之圍,但是軍心不齊,糧餉補給困
難,幾乎等於是孤注一擲。從財政經濟來看,長江以北的半箇中國,尤其是黃河流
域各省,由於長期戰亂,官軍紀律敗壞,燒殺淫掠,官府橫徵暴斂,加上各種天災
人禍,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人民死亡流離,往往村落為墟,人煙斷絕。到了十
三年夏秋之間,不但黃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省的旱災和蝗災特別慘重,而且朝廷
所依賴的江南也發生了旱災和蝗災,蘇州府等地糧價飛漲,城市中發生了多起搶糧
風潮。在這種情況下,朝廷的軍費開支反而增加,所以財政方面確實快到了山窮水
盡地步。軍事和財政經濟兩方面的嚴重危機,加深了朝廷上的政治危機,一方面表
現為崇禎皇帝因藉助軍餉問題同皇親、勛舊展開的明爭暗鬥,另一方面因對拯救危
亡的看法不同,崇須同一些朝臣發生直接交鋒。

①漕運——明代將江南大米和其他物資從運河運往北京,稱為漕運,為朝廷生
命所系。

對於當時明王朝所面臨的空前危機,皇親和勛;日這一個只講究養尊處優的階
層感受最淺,而在朝臣中卻有很多人比較清楚,有些人深為國事擔憂。受全面危機
的壓力最大的是崇禎皇帝。現在他正在為克服這一可怕的危機而拚命掙扎,不過有
時他還在幻想做一個“中興之主”,口頭上也時常這么說。儘管他不敢想,更不肯
說有亡國可能,但這種深藏在心中的無限憂慮和時常泛起的悲觀情緒使他更變得剛
愎任性,心狠手辣,決不允許任何朝臣批評和阻礙他的行事。
抄家的上諭下了以後,錦衣衛和東廠自然是雷厲風行,趁機發財。住在京城的
所有皇親、勛舊越發兔死狐悲,人人自危。大地主官僚們也擔心將來輪到向他們借
助,都覺得皇帝未免太任性行事。但廷臣們都害怕皇上震怒,不敢進諫,只是冷眼
看這事將如何結局。皇親們卻不能等待,趕快聯名上了一封奏疏,懇乞皇上開恩,
念李國瑞已死獄中,停止抄家,使其子存善襲爵,以慰孝定太后在天之靈。崇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