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四 大學一



定、靜、安頗相似。定,謂所止各有定理;靜,謂遇物來能不動;安,謂隨所寓而安,蓋深於靜也。〔去偽〕

定、靜、安三字大略相類。然定是心中知"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心下有個定理,便別無膠擾,自然是靜。如此,則隨所處而安。〔〈螢,中"蟲改田"〉〕

知止而後有定,如行路一般。若知得是從那一路去,則心中自是定,更無疑惑。既無疑惑,則心便靜;心既靜,便貼貼地,便是安。既安,則自然此心專一,事至物來,思慮自無不通透。若心未能靜安,則總是胡思亂想,如何是能慮!〔賀孫〕知止、定、靜、安、慮。

定,對動而言。初知所止,是動底方定,方不走作,如水之初定。靜則定得來久,物不能撓,處山林亦靜,處廛市亦靜。安,則靜者廣,無所適而不安。靜固安,動亦安,看處甚事皆安然不撓。安然後能慮。今人心中搖漾不定疊,還能處得事否?慮者,思之精審也。人之處事,於叢冗急遽之際而不錯亂者,非安不能。聖人言雖不多,推出來便有許多說話,在人細看之耳。〔僩〕

問"安而後能慮"。曰:"先是自家心安了,有些事來,方始思量區處得當。今人先是自家這裡鶻突了,到事來都區處不下。既欲為此,又欲若彼;既欲為東,又欲向西,便是不能慮。然這也從知止說下來。若知其所止,自然如此,這卻不消得工夫。若知所止,如火之必熱,如水之必深,如食之必飽,飲之必醉。若知所止,便見事事決定是如此,決定著做到如此地位,欠闕些子,便自住不得。如說'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人多會說得。只是不曾見得決定著竭其力處,決定著致其身處。若決定見得著如此,看如何也須要到竭其力處,須要到致其身處。且如事君,若不見得決定著致其身,則在內親近,必不能推忠竭誠,有犯無隱;在外任使,必不能展布四體,有殞無二。'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若不是見得到,如何會恁地!"〔賀孫〕知止、安、慮。

李德之問:"'安而後能慮。'既首言知止矣,如何於此復說能慮?"曰:"既知此理,更須是審思而行。且如知孝於事親,須思所以為事親之道。"又問:"'知至而後意誠',如何知既盡後,意便能實?"先生指燈台而言:"如以燈照物,照見處所見便實;照不見處便有私意,非真實。"又問:"持敬、居敬如何?"曰:"且如此做將去,不須先安排下樣子,後卻鏇求來合。"〔蓋卿〕

子升問:"知止與能慮,先生昨以比易中深與幾。或問中卻兼下'極深研幾'字,覺未穩。"曰:"當時下得也未仔細。要之,只著得'研幾'字。"〔木之〕

李約之問"安而後能慮"。曰:"若知至了,及臨時不能慮,則安頓得不恰好。且如知得事親當孝,也知得恁地是孝。及至事親時不思慮,則孝或不行,而非孝者反露矣。"〔學蒙〕安、慮。

問"安而後能慮"。曰:"若不知此,則自家先已紛擾,安能慮!"〔德明〕

能安者,隨所處而安,無所擇地而安。能慮,是見於應事處能慮。〔節〕

慮,是思之重複詳審者。〔方子〕

慮,是研幾。〔閎祖〕

問:"到能得處,學之工夫盡否?"曰:"在己之功亦備矣。又要'明明德於天下',不止是要了自家一身。"〔淳〕得。

因說知止至能得,上雲"止於至善"矣,此又提起來說。言能知止,則有所定;有所定,則知其理之確然如是。一定,則不可移易,任是千動萬動,也動搖他不得。既定,則能靜;靜,則能安;安,則能慮;慮,則能得其所止之實矣。〔卓〕知止至能得。

知止至能得,蓋才知所止,則志有定向;才定,則自能靜;靜,則自能安;安,則自能慮;慮,則自能得。要緊在能字。蓋滔滔而去,自然如此者。慮,謂會思量事。凡思天下之事,莫不各得其當,是也。〔履孫〕

知止,只是先知得事理如此,便有定。能靜,能安,及到事來,乃能慮。能字自有道理。是事至物來之際,思之審,處之當,斯得之矣。〔夔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