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十四 大學一



問:"或謂'虛靈不昧',是精靈底物事;'具眾理',是精靈中有許多條理;'應萬事',是那條理髮見出來底。"曰:"不消如此解說。但要識得這明德是甚物事,便切身做工夫,去其氣稟物慾之蔽。能存得自家個虛靈不昧之心,足以具眾理,可以應萬事,便是明得自家明德了。若只是解說'虛靈不昧'是如何,'具眾理'是如何,'應萬事'又是如何,卻濟得甚事!"又問:"明之之功,莫須讀書為要否?"曰:"固是要讀書。然書上有底,便可就書理會;若書上無底,便著就事上理會;若古時無底,便著就而今理會。蓋所謂明德者,只是一個光明底物事。如人與我一把火,將此火照物,則無不燭。自家若滅息著,便是暗了明德;能吹得著時,又是明其明德。所謂明之者,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修身,皆明之之事,五者不可闕一。若闕一,則德有所不明。蓋致知、格物,是要知得分明;誠意、正心、修身,是要行得分明。然既明其明德,又要功夫無間斷,使無時而不明,方得。若知有一之不盡,物有一之未窮,意有頃刻之不誠,心有頃刻之不正,身有頃刻之不修,則明德又暗了。惟知無不盡,物無不格,意無不誠,心無不正,身無不修,即是盡明明德之功夫也。"〔燾〕

問:"大學注言:'其體虛靈而不昧;其用鑒照而不遺。'此二句是說心,說德?"曰:"心、德皆在其中,更子細看。"又問:"德是心中之理否?"曰:"便是心中許多道理,光明鑑照,毫髮不差。"〔宇〕按:注是舊本。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禪家則但以虛靈不昧者為性,而無以具眾理以下之事。〔僩〕

問:"'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是如何?"曰:"人固有理會得處,如孝於親,友於弟;如水之必寒,火之必熱,不可謂他不知。但須去致極其知,因那理會得底,推之於理會不得底,自淺以至深,自近以至遠。"又曰:"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廣〕

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此'明德',莫是'天生德於予'之'德'?"曰:"莫如此問,只理會明德是我身上甚么物事。某若理會不得,便應公'是"天生德於予"之"德"',公便兩下都理會不得。且只就身上理會,莫又引一句來問。如此,只是紙上去討。"又曰:"此明德是天之予我者,莫令汙穢,當常常有以明之。"〔驤〕

問:"'明明德'意思,以平旦驗之,亦見得於天者未嘗不明。"曰:"不要如此看。且就明德上說,如何又引別意思證?讀書最不要如此。"賀孫遂就明德上推說。曰:"須是更仔細,將心體驗。不然,皆是閒說。"〔賀孫〕

傳敬子說"明明德"。曰:"大綱也是如此。只是說得恁地孤單,也不得。且去子細看。聖人說這三句,也且大概恁地說,到下面方說平天下至格物八者,便是明德新民底工夫。就此八者理會得透徹,明德、新民都在這裡。而今且去子細看,都未要把自家言語意思去攙他底。公說胸中有個分曉底,少間捉摸不著,私意便從這裡生,便去穿鑿。而今且去熟看那解,看得細字分曉了,便曉得大字,便與道理相近。道理在那無字處自然見得。而今且說格物這個事理,當初甚處得來?如今如何安頓它?逐一隻是虛心去看萬物之理,看日用常行之理,看聖賢所言之理。"〔夔〕

明德,謂本有此明德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其良知、良能,本自有之,只為私慾所蔽,故暗而不明。所謂"明明德"者,求所以明之也。譬如鏡焉:本是個明底物,緣為塵昏,故不能照;須是磨去塵垢,然後鏡復明也。"在新民",明德而後能新民。〔德明〕以下明德新民。

或問:"明德新民,還須自家德十分明後,方可去新民?"曰:"不是自家德未明,便都不管著別人,又不是硬要去新他。若大段新民,須是德十分明,方能如此。若小小效驗,自是自家這裡如此,他人便自觀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自是如此。"〔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