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劇《上海往事》作文1500字

還是幾周前,在華師大買碟的小攤上,買來《上海往事》,2碟裝,共24集電視連續劇。早在兩三年前,某日,在學校西門弘基廣場的大螢幕前,看到該片的宣傳。劉若英飾演張愛玲。我很難想像,奶茶這樣溫暖的女人,如何去飾演傳奇中的張愛玲。

碟片放在家裡,一直沒有時間看。對我而言,看電視連續劇是需要勇氣的。我已經N久沒有穩穩地坐在電視機前安分地看一部電視節目和連續劇,不是沒有時間,僅僅因為沒有耐心。

終於在上周六,一個隱晦的春日,將碟片放入DVD,故事從張愛玲的晚年開始。奶茶仍然是讓人溫暖的,最初的幾集怎么看都覺得不是張愛玲的味道。

花了幾天把碟片看完,想來這部未經炒作的電視連續劇是很難熱播的。製作者太拘泥於事實,而缺少想像的成分。那些台詞對於張迷們都太過熟悉,幾乎每句皆有出處。那些台詞對於非張迷們又太過文藝腔,一定是要失去理解的耐心的。

但我還是喜歡,多半帶著愛屋及烏的心理。知道一個人坐在沙發里看,不免會獨自落淚。所以拉著媽媽一同看,我想知道一個外行人如何看待一個天才的荒涼人生。

我擔心媽媽並不愛看。果然,媽媽看了打哈欠。但也偶爾做一些無關痛癢地評論,或說:她不幸福,一個人不能只會一門。或說:她怎么能這樣?連親情都不顧。或說:她怎么會愛上一個有三個孩子的已婚男人,而且還是漢奸?或說:她怎么嫁給一個老頭?媽媽最後說,你可不能學她。

我笑,想學也學不來,因為我沒有張愛玲一樣的母親。

一個天才的人生當然是不足以效法的了,如這世間的傳奇,只供人嘆息和驚異。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張迷學者的文章,義憤填膺地寫道,張愛玲最大的悲劇是她雖有天賦,但在選男人方面卻全無天分。她的失敗就是選擇了兩個不能託付終生的男人。胡蘭成比張愛玲年長15歲,人品不足取;賴雅比張愛玲年長30歲,張比賴雅的女兒還要大,是美國的共產黨,劇作家,晚年中風,經濟困頓,幾乎要靠張愛玲去養活他,照顧他。

不過也著實感謝胡蘭成的虛榮與賣弄,寫就一部《今生今世》,給張迷留下證據;賴雅晚年的日記也作為難得的一手資料,供後人研究揣測。

和現今熱播的電視劇相比較,《上海往事》不失為一部精品。但就精品的標準來說,它有很多缺憾。

1、製作者拘泥事實,大段大段的獨白和文字表達,讓該片缺乏更高的立意。

2、將張愛玲的作品插敘其中,突兀得厲害,對於不了解張愛玲的看客來說,簡直不知道在說什麼。作品和作家各自孤立,作品的插入如同張愛玲小說的MTV。

3、同時代背景的模糊,人物出場也顯突兀,比如昨天看到的一場戲,迅雨(傅雷)出場,在自家書房裡和夫人評論張愛玲小說。所有讀中國現代文學的人,都知道傅雷的評論在張愛玲小說研究中的重要位置(不過老實說,我並不喜歡傅雷的論調)。但不是所有的讀者都知道,大段大段傅雷評論經旁白讀出,後又經胡蘭成之口讀出,顯得十分學生腔。胡蘭成的回應文字倒是文采斐然,而張愛玲的回應文字《自己的文章》,戲中也未有表現。而其他人物的出場也有類似的突兀感。

4、劉若英還是溫暖的,一口台灣腔,背離了張愛玲的上海風味,張愛玲本人有170cm的個頭,又瘦又長。胡蘭成在見張愛玲第一面時,兩人在胡上海的寓所不知不覺聊了一個下午,臨走時,張愛玲站起身來,胡蘭成驚異道:你長得這么高,怎么可以?讓張愛玲頗覺唐突。影片中為了凸顯劉若英的高大,在配戲時找了身材矮小的演員,如炎櫻的飾演者。趙文瑄飾演胡蘭成,這樣的長相的男人太過完美。讓人難以憎恨。

儘管這些不足,我還是頗懷眷戀地在銀屏前與劇中人一同回首上海往事。劇中瀰漫的蒼涼意味,倒是可以體味。“時代是倉促的,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那份惘惘的威脅也可以感覺。一同回首不幸的童年,落寞的少年、蒼涼又燦爛的盛年以及淒涼的晚年光景,不禁唏噓憐憫。

最美好的時光竟是在上海的那段光陰,如今的常德公寓65號還在,我曾去拜訪,叮叮噹噹的電車還在街面穿梭。影像中的劉若英奇裝異服和炎櫻行走在上海的街頭,兩人文縐縐地閒聊,也只會叫喜歡張的人會心一笑。

還有些畫面讓人溫暖,比如在張愛玲寓所里,趙文瑄手捧一本書,坐在沙發上聚精會神地讀,而張愛玲在書桌前埋頭寫作,互不相干。竟也讓人感動。愛情本身從來沒有對錯。即便是錯愛,也是幸運,哪怕一生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