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同昌 歷代吐谷渾所據。西魏逐吐谷渾,於此置鄧州及鄧寧郡,蓋以平定鄧至羌為名。隋初,改置扶州及同昌縣。煬帝又為同昌郡。流於此也。

帖夷 後魏置帖夷郡。隋罷為縣。萬歲通天二年,改為武進。神龍依舊為帖夷。

萬全 後魏置武進郡,又改為上安郡。隋廢郡為尚安縣。舊治刺利村,長安二年,移治黑水堡。至德二年八月,改為萬全也。

鉗川 後魏置鉗川郡。隋罷郡,復為縣。

龍州下 隋平武郡。武德元年,改為龍門郡。其年,加"西"字。貞觀元年,改為龍州。天寶元年,改為江油郡。乾元元年,復為龍州。舊屬隴右道,永徽後,割屬劍南也。舊領縣二,戶一千一十七,口六千一百四十九。天寶,戶二千九在九十二,口四千二百二十八。在京師西南二千六百六十里,至東都三千一十五里。

江油 秦、漢、曹魏為無人之境。鄧艾伐蜀,由陰道景谷,行無人之地七百里,鑿山通道,攀木緣崖,魚貫而進,以至江油,即此城也。晉始置陰平郡,於此置平武縣。至梁有楊、李二姓大豪,分據其地。後魏平蜀,置龍州。隋初廢郡,改平武為江油。縣界有石門山。

清川 後魏馬盤縣。天寶元年,改為清川也。

當州下 本松州之通軌縣。貞觀二十一年,析置當州,以土出當歸為名。州治利川,領通軌、左封二縣。顯慶二年,又析左封置悉州。儀鳳二年,移治逢臼橋。天寶元年,改為江源郡。乾元元年,復為當州。本屬隴右道也。領縣三,戶二千一百四十六,口六千七百一十三。至京師三千一百里,至東都三千九百里。東北至松州九百里。

通軌 本屬松州,歷代生羌之地。貞觀二十年,松州首領董和那蓬固守松府,特敕於通軌縣置當州,以蓬為刺史。顯慶元年,蓬嫡子屈寧襲繼為刺史。又置和利、谷利、平康三縣也

和利 顯慶二年,分通軌置。谷利 文明元年,開生羌置也。

悉州 本翼州之左封縣。顯慶元年,置悉州,領悉唐、左封、識臼三縣,治悉唐城。鹹亨元年,移治左封。儀鳳二年,羌叛,又寄治當州城內,尋歸舊治。垂拱二年,置歸誠縣。載初元年,移治匪平川。天寶元年,改為歸誠郡,割識臼屬臨翼郡。乾元元年,復為悉州。舊屬隴右道松州都督,後屬劍南道。領縣二,戶八百一十六,口三千九百一十四。至京師二千七百五十里,至東都三千八百里。至西靜州六十里,西北至當州八十里也。

左封 本屬翼州,在當州東南四十里。顯慶元年,生羌首領董系比射內附,乃於地置悉州,在悉唐川故也。以董系比射為刺史,領左封、歸城二縣。載初元年,又移州理東南五十里匪平川置也。歸誠 垂拱二年,分左封置。

靜州 本當州之悉唐縣。顯慶元年,於縣置悉州。鹹亨元年,於悉州置翼州都督府,移悉州理左封置。儀鳳二年,罷都督府,翼州卻還治於翼針縣,於悉唐縣置南和州。天授二年,改為靜州,比屬隴右道,隸松州都督。後割屬劍南。領縣二,戶一千五百七十七,口六千六百六十九。東北至當州六十里,東至悉州八十里。至京師與當州道里數同也。

悉唐 縣置在悉唐川。舊屬當州,顯慶中來屬也。

靜居 縣界有靜川也。

恭州下 開元二十四年,分靜州廣平縣置恭州,仍置博恭、烈山二縣。天寶元年,改為恭化郡。乾元元年,復為恭州。本屬隴右道,後割屬劍南。領縣三,戶一千一百八十九,口六千二百二十二。東至柘州一百里,東北至靜州界。至京師三千一百二十里。

和集 舊廣平縣,屬靜州。開元二十四年,於縣置恭州。天寶元年,改為和集。

博恭 開元二十四年,分廣平置也。

烈山 開元二十四年,分廣平置。

柘州下 永徽後置。天寶元年,改為蓬山郡。乾元元年,復為柘州。本屬隴右道松州都督,後割屬劍南也。

保州下 本維州之定廉縣。開元二十八年,置奉州,以董晏立為刺史。領定廉一縣。天寶元年,改為雲山郡。八載,移治所於天保軍,乃改為天保郡。乾元元年二月,西山子弟兵馬使嗣歸誠王董嘉俊以西山管內天保郡歸附,乃為保州,以嘉俊為刺史。領縣三,戶一千二百四十五,口四千五百三十六。至京師二千九百四十里,至東都三千七百九十里。東至維州風流鎮四十五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