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玉州 貞觀五年,處降羌置。領縣二,與州同置:玉山 帶河

戶二百一十五,無口。至京師二千八百七十八里。

嶂州 貞觀四年,處降羌置。領縣四,與州同置:洛平 顯川 桂川 顯平

戶二百,無口。至京師二千九百里。

祐州 貞觀四年,處降羌置。領縣二,與州同置:廓川 歸定

無戶口。至京師二千一百九十里。

台州 貞觀六年,處党項置西滄州。八年,改為台州。無縣。至京師二千一百三十五里。

橋州 貞觀六年,處降羌置。無縣。至京師二千四百里。

序州 貞觀十年,處党項置。無縣。至京師二千四百里。

右二十五州,舊屬隴右道,隸松州都督府。貞觀中,招慰党項羌漸置。永徽已後,羌戎叛臣,制置不一。今存招降之始,以表太平之所至也。

嶺南道

南海節度使,領是十七州也。

廣州中都督府 隋南海郡。武德四年,討平蕭銑,置廣州總管府,管廣、東衡、洭、南綏、岡五州,並南康總管。其廣州領南海、增城、清遠、政賓、寶安五縣。六年,又置高、循二總管,隸廣州。七年,改總管為大都督。九年,廢南康都督,以端、封、宋、洭、瀧、建、齊、威、扶、議、勤十一州隸廣府。其年,又省勤州。貞觀改中都督府,省威、齊、宋、洭、四州,仍以廢洭州之湞陽、浛洭二縣來屬。改東衡為韶州,仍以南康州及崖州都督,並隸廣州。二年,省循州都督,以循、潮二州隸廣府。八年,改建州為藥川、南綏州為湞州、南會州為竇州。十二年,改南康州。十三年,省湞州,以四會、化蒙、懷集、洊安四縣來屬。省岡州,以義寧、新會二縣並屬廣州。其年,又以義寧、新會二縣立岡州。今督廣、韶、端、康、封、岡、新、藥、瀧、竇、義、雷、循、潮十四州。永徽後,以廣、桂、容、邕、安南府,皆隸廣府都督統攝,謂之五府節度使,名嶺南五管。天寶元年,改為南海郡。乾元元年,復為廣州。州內有經略軍,管鎮兵五千四百人,其衣糧輕稅,本道自給。廣州刺史,充嶺南五府經略使。舊領縣十,戶一萬二千四百六十三,口五萬九千一百一十四。天寶領縣十三,戶四萬二千二百三十五。在京師東南五千四百四十七里,至東都四千九百里。

南海 五嶺之南,漲海之北,三代已前,是為荒服。秦滅六國,始開越置三郡,曰南海、桂林、象郡,以謫戍守之。秦亡,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南海龍川令趙佗,付以尉事。佗乃聚兵守五嶺,擊並桂林、象郡,自稱南越武王。子孫相傳五代九十三年。漢武帝命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兵逾嶺南,滅之。其地立九郡,曰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後漢廢珠崖、儋耳入合浦郡。交州刺史領七郡而已。今南海縣即漢番禺縣,南海郡。隋分番禺置南海縣。番山,在州東三百步。禺山,在北一里。貪泉,州西三十里。越王井,州北四里。番禺 漢縣名,秦屬南海郡。後漢置交州,領郡七。吳置廣州。皆治番禺也

增城 後漢番禺縣地。吳於縣置東宮。有增江

四會 漢縣,屬南海。武德五年,於縣治北置南綏州,領四會、化蒙、新招、化穆、化注五縣。貞觀元年,省新招、化注二縣,以廢威州之懷集、廢齊州之洊安二縣來屬。八年,改為湞州。十三年,省州及化穆縣,以四會、化蒙、懷集、洊安四縣屬廣州也

化蒙 隋縣。武德五年,屬南綏州。貞觀元年,省化注入。八年,改綏州為湞州,縣仍屬。十三年,改屬廣州

懷集 晉懷化縣,隋為懷集。武德五年,於縣置威州,領興平、懷集、霍清、威成四縣。貞觀元年,州廢,以懷集屬南綏,省興平、霍清、威成三縣。八年,改綏州為湞州,縣仍屬。十三年,屬廣州

東莞 隋寶安縣。至德二年九月,改為東莞。郡,於嶺外其為名也

清遠 隋縣。武德六年,廢政賓縣併入,所治也

洊水 漢封陽縣,屬蒼梧郡。南齊改為洊安。武德四年,於縣置齊州,領洊安、宣樂、宋昌三縣。貞觀元年,省齊州及宣樂、宋宣二縣,以洊安屬綏州。八年,改綏州為湞州,縣仍屬。十三年,湞州廢,屬賓州。至德二年九月,改為洊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