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黃安 梁分梓潼縣置梁安縣,尋改為黃安。

永歸 隋分梓潼縣置。

梓潼 漢縣。蜀先分廣漢置梓潼,西魏改為潼川郡,隋為梓潼縣。後魏自涪縣移梓潼郡於今縣,屬始州,仍改郡為縣也。

陰平 晉流人入蜀,於縣置北陰平郡。山北有十八隴山,山有隴十八也。

武連 漢梓潼縣地。宋置武都郡及下辨縣,又改下辨為武功。後魏改為武連也。

臨津 漢梓潼縣地。南齊置相厚縣,隋改為臨津也。

劍門 聖歷二年,分普安、永歸、陰平三縣地,於方期驛城置劍門,縣界大劍山,即梁山也。其北三十里所,有小劍山。大劍山有劍閣道,三十里至劍處,張載刻銘之所。劍山東西二百三十一里。

梓州上 隋新城郡。武德元年,改為梓州,領郪、射洪、鹽亭、飛烏四縣。三年,又以益州玄武來屬。四年,又置永泰縣。調露元年,置銅山縣。天寶元年,改為梓潼郡。乾元元年,復為梓州。乾元後,分蜀為東、西川,梓州恆為東川節度使治所。舊領縣七,戶四萬五千九百二十九,口二十四萬八千三百九十四。天寶領縣八,戶六萬一千八百二十四,口二十四萬六千六百五十二。至京師二千九十里,至東都二千九百里。

郪 漢縣,屬廣漢郡,歷晉、宋、齊不改。梁於縣置新州,西魏改為昌城郡。隋改為梓州,煬帝改為新城郡。郡城左帶涪水,右挾中江,鄰居水陸之要。梓州所治,以梓潼水為名也。

射洪 漢郪縣地,後魏分置射洪縣。婁縷灘東六里,有射江,語訛為"洪"。

通泉 漢廣漢縣地,隋縣也。

玄武 漢底道縣,屬蜀郡。晉改為玄武。武德元年,屬益州。三年,割屬梓州也。

鹽亭 漢廣漢縣地,梁置鹽亭縣也。

飛烏 漢郪縣地,隋置飛烏鎮,又改為縣,取飛烏山為名也。

永泰 武德四年,分鹽亭、武安二縣置。

銅山 調露元年,分郪、飛烏二縣地置也。

閬州 隋巴西郡。武德元年,改為隆州,領閬中、南部、蒼溪、南充、相如、西水、三城、奉國、儀隴、大寅十縣。其年,又立新井、思恭二縣。四年,以南充、相如屬果州,儀隴、大寅屬蓬州。又置新政。七年,又以奉國屬西平州。還以奉國來屬。又省思恭入閬中縣。先天元年,改為閬州。天寶元年,改為閬中郡。乾元元年,復為閬州。舊領縣八,戶三萬八千九百四十九,口二十七萬三千五百四十三。今領縣九,戶二萬五千五百八十八,口十三萬二千一百九十二。至京師一千九百一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閬中 漢縣,屬巴郡。梁置北巴州。西魏置隆州及盤龍郡。煬帝改為巴西郡。武德為隆州。皆治閬中。閬水迂曲經郡三面,故曰閬中,隋為閬內也。

晉安 漢閬中縣地。梁置金匱二。又為金遷郡。隋省郡,改為晉城。武德改為晉安也。

南部 後漢分閬中置充國縣,屬巴郡。又分置南充國郡。梁改為南充郡,隋改為南部也。

蒼溪 後漢分宕渠置漢昌縣,屬巴郡。隋改漢昌為蒼溪也。

西水 漢閬中縣地。梁置掌夫城,後周改為西水縣。

奉國 後漢分閬中置。武德七年,屬西平州。貞觀元年,還屬隆州。

新井 漢充國縣地。武德元年,分南部、晉安二縣置。界內有鹽井。

新政 武德四年,分南部、相如兩縣置。

岐坪 舊屬利州,開元二十三年來屬也。

果州中 隋巴西郡之南充縣。武德四年,割隆州之南充、相如二縣置果州,因果山為名。又置西充、郎池二縣。天寶元年,為南充郡。乾元元年,復為果州也。舊領縣四,戶一萬三千五百一十,口七萬五千八百一十一。天寶領縣六,戶三萬三千九百四,口八萬九千二百二十五。至京師二千五百五十八里,至東都三千四百二十三里。

南充 漢安漢縣,屬巴郡。宋於安漢故城置南宕渠郡。隋改安漢為南充。果山,在縣南八里。

相如 漢安漢縣地,梁置梓潼郡。周省郡,立相如縣,以縣城南二十里,有相如故宅二。相如坪,有琴台。

流溪 開耀元年,析南充縣於溪水側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