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西充 武德四年,分南充置。有西充山。

郎池 武德四年,分相如置。

岳池 萬歲通天二年,分南充、相如二縣置。初治思岳池,開元二十年,移治今所。

遂州中 隋遂寧郡。武德元年,改為遂州,領方義、長江、青石三縣。二年,置總管府,管遂、梓、資、普四州。貞觀罷總管。十年,復置都督,督遂、果、普、合四州。十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遂寧郡。乾元元年,復為遂州。舊領縣三,戶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七,口六萬六千四百六十九。天寶領縣五,戶三萬五千六百三十二,口十萬七千七百一十六。至京師二千三百二十九里,至東京三千一百六十六里。

方義 漢廣漢縣,屬廣漢郡。宋置遂寧郡,齊、梁加"東"字。後周改東遂寧為遂州。後魏改廣漢為方義。

長江 東晉巴興縣,魏改為長江。舊治靈鷲山,上元二年,移治白桃川也

蓬溪 永淳元年,分方義縣置唐興縣。長壽二年,改為武豐。神龍初復。景龍二年,分唐興置唐安縣。先天二年,廢唐安縣,移唐安廢縣置。天寶元年,改唐興為蓬溪也。

青石 東晉晉興縣。後魏改為始興。隋改始興為青石,以縣界有青石祠也。

遂寧 景龍元年分置。

普州中 隋資陽郡之安岳縣。武德二年,分資州之安岳、隆康、安居、普慈四縣置普州。三年,又置樂至、隆龕二縣。天寶元年,改為安岳郡。乾元元年,復為普州。舊領縣六,戶二萬五千八百四十,口六萬七千三百二十。天寶領縣四,戶二萬五千六百九十三,口七萬四千六百九十二。至京師二千三百六十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三里。

安岳 漢犍為、巴郡地,資中、牛鞞、墊江三縣地。李雄亂後,為獠所據。梁招撫之,置普慈郡。後周置普州,隋省。武德二年,復置,安岳為治所。

安居 後周柔剛縣,屬安居郡。隋改柔剛為安居。柔剛山,在縣東二十步。舊治柔剛山,天授二年,移理張柵也。

普康 後周永唐縣,隋改為永康,移治伏強城,尋改為隆康。先天元年,改為普康也。

崇龕 後周隆龕城,隋隆龕縣。舊治整瀨川,久視元年,移治波羅川。先天元年,為崇龕。隆龕山,在縣西三里也。

陵州中 隋隆山郡。武德元年,改為陵州,領仁壽、貴平、井研、始建、隆山五縣。貞觀元年,割隆山屬眉州。天寶元年,改為仁壽郡。乾元元年,復為陵州也。舊領縣四,戶一萬七千四百四十一,口八萬一百一十。天寶領縣五,戶三萬四千七百二十八,口一十萬一百二十八。至京師二千五百一十里,至東都三千四百八十四里。

仁壽 漢武陽縣東境,屬犍為郡。晉置西城戍,以為井防。後魏平蜀,改為普寧縣。後周置陵州,以州南陵井為名。隋改普寧為仁壽,所治也

貴平 漢廣都縣之東南地,屬蜀郡。後魏置和仁郡,仍立平井、貴平、可曇三縣。舊治和仁城,開元十四年,移治祿川也

井研 漢武陽縣地。東晉置西江陽郡。魏置蒲亭縣,隋改為井研。武德四年,自擁思茫水移治今所也

始建 漢武陽縣地。隋開皇十年,於此置始建鎮。大業五年,改鎮為始建縣。舊治擁思茫水,聖歷二年,移治榮祉山。籍 梁席郡,一名漢陽戍。永徽四年,分貴平置。

資州上 隋資陽郡。武德元年,改為資州,領盤石、內江、安後、普慈、安居、隆康、資陽、大牢、威遠。其年,割大牢、威遠屬榮州。二年,分安居、隆康、普慈、安岳四縣屬普州。貞觀四年,置丹山縣。天寶元年,改為資陽郡。乾元元年,復為資州。乾元二年正月,分置昌州,尋廢也。舊領縣八,戶二萬九千三百四十七,口十五萬二千一百三十九。天寶,戶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口十萬四千七百七十五。至京師二千五百六十里,至東都三千五百一十里。

盤石 漢資中縣,屬犍為郡。後周於今簡州陽安縣移資州於漢資中故城為治所。仍改資中為盤石,今州治

資陽 後周分資中置縣,在資水之陽也

牛鞞漢資中縣為盤地。隋分置牛鞞縣。漢有牛鞞縣,屬犍為郡,此非也。洛水,一名牛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