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柔遠 州所治。與州同置。本名安遠,至德二年,改為柔遠也

唐林

長州 土俗與九真同。唐置長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文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長州。領縣四,戶六百四十八,無口及兩京道里、四至州府也。

文陽 銅蔡 長山 其常 皆與州同置。

驩州 陳日南郡。武德五年,置南德州總管府,領德、明、智、驩、林、源、景、海八州。南德州領六縣。八年,改為德州。貞觀初,改為驩州,以舊驩州為演州。二年,置驩州都督府,領驩、演、明、智、林、源、景、海八州。十二年,廢明、源、海三州。天寶元年,改為日南郡。乾元元年,復為驩州也。舊領縣六,戶六千五百七十九,口一萬六千六百八十九。天寶領縣四,戶九千六百一十九,口五萬八百一十八。至京師陸路一萬二千四百五十二里,水路一萬七千里,至東都一萬一千五百九十五里,水路一萬六千二百二十里。東至大海一百五十里,南至林州一百五十里,西至環王國界八百里,北至愛州界六百三里,南至盡當郡界四百里,西北到靈跋江四百七十里,東北至辯州五百二里。

九德 州所治。古越裳氏國,秦開百越,此為象郡。漢武元鼎六年開交趾已南,置南郡,治於朱吾,領比景、盧容、西捲、象林五縣。吳分日南置九德郡,晉、宋、齊因之。隋改為驩州,廢九德郡為縣,今治也。後漢遣馬援討林邑蠻,援自交趾循海隅,開側道以避海,從盪昌縣南至九真郡,自九真至其國,開陸路,至日南郡,又行四百餘里,至林邑國。又南行二千餘里,有西屠夷國,鑄二銅柱於象林南界,與西屠夷分境,以紀漢德之盛。其時,以不能還者數十人,留於其銅柱之下。至隋乃有三百餘家,南蠻呼為"馬留人"。其水路,自安南府南海行三千餘里至林邑,計交趾至銅柱五千里。

浦陽 晉置

懷驩 隋為鹹驩縣,屬九真郡。武德五年,於縣置驩州,領安人、扶演、相景、西源四縣,治安人。貞觀九年,改為演州。十三年,省相景縣入扶演。十六年,廢演州。其所管四縣,廢入鹹驩。後改為懷驩

越裳 吳置。武德五年,於縣置明州,析置萬安、明弘、明定三縣隸之。又分日南郡文谷、金寧二縣置智州,領文谷、新鎮、闍員、金寧四縣。貞觀十三年,廢明州,越裳屬智州。後又廢智州,以越裳屬驩州。

林州 隋林邑郡。貞觀九年,綏懷林邑置林州,寄治於驩州南界,今廢無名,領縣三,無戶口。去京師一萬二千里。

林邑 州所治。漢武帝開百越,於交趾郡南三千里置日南郡,領縣四,治於朱吾。其林邑,即日南郡之象林縣。縣在南,故曰日南,郡南界四百里。後漢時,中原喪亂,象林縣人區連殺縣令,自稱林邑王。後有范熊者,代區連,相傳累世,遂為林邑國。其地皆開北戶以向日。晉武時,范氏入貢。東晉末,范攻陷日南郡,告交州刺史朱蕃,求以日南郡北界橫山為界。其後,又陷九真郡。自是,屢寇交趾南界。至貞觀中,其主修職貢,乃於驩州南僑置林邑郡以羈縻之,非正林邑國

金龍 隋文帝時,遣大將劉方率兵萬人,自交趾南伐林邑國,敗之。其王梵志遁走,方收其廟主一十八人,皆鑄金為之。方盡虜其人,空其地,乃班師。因方得其龍,乃為縣名

海界 三縣並貞觀九年置。

景州 隋北景郡。貞觀二年,置南景州,寄治驩州南界。八年,改為景州。後亦廢,無其名。領縣三,無戶口。至京師一萬一千五百里。

北景 漢縣名,屬日南郡,在安南府南三千里。北景在南。晉將灌邃攻林邑王范佛,破其國,遂於其國五月五日立表,北景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已南,皆北戶以向日也。"北"字或單為"匕"

由文 貞觀二年置也

朱吾 漢日南郡所治之縣也。前志曰:"朱吾人不粒食,依魚資魚為生。"記云:"朱吾,在日南郡,此僑立名也。"

峰州下 隋交趾郡之嘉寧縣。武德四年,置峰州,領嘉寧、新昌、安仁、竹輅、石堤、封溪六縣。貞觀元年,廢石堤、封溪入嘉寧,竹輅入新昌。天寶元年,改為承化郡。乾元元年,復為峰州也。舊領縣三,戶五千四百四十四,口六千四百三十五。天寶領縣五,戶一千九百二十。州在安南府西北,至京師七千七百一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