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內江 漢資中縣地,後漢於中江水濱置漢安戍。其年,改為中江縣,因其北江,乃雲中。隋改為內江。漢安故城,今縣治也

月山 資中地,義寧二年置

龍水 資中地,義寧二年置

銀山 資中地,義寧二年置

丹山 漢資中地,貞觀四年置。六年,併入內江。七年,又置。

榮州中 隋資陽郡之大牢縣。武德元年,置榮州,領大牢、威遠二縣。貞觀元年,置旭川、婆日、至如三縣。二年,割瀘州之隆越來屬。六年,自公井移州治大牢,仍割嘉州資官來屬。八年,又割瀘州之和義來屬。廢婆日、至如、隆越三縣。永徽二年,移州治旭川。天寶元年,改為和義郡。乾元元年,復為榮州。舊領縣六,戶一萬二千二百六十二,口五萬六千六百一十四。天寶,戶五千六百三十九,口一萬八千二十四。至京師二千九百七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四十九里。

大牢 漢南安縣,屬犍為郡。隋置大牢鎮,尋改為縣。武德元年,割資州之大牢、威遠二縣,於公井鎮置榮州,取界內榮德山為名。又改公井為縣。貞觀六年,自公井移州治於大牢縣也

公井 漢江陽縣,屬犍為郡。後周置公井鎮。武德元年,鎮置榮州,改為公井縣。貞觀六年,漢移於大牢也

威遠 漢安縣地,屬犍為郡。隋於舊威遠戍置縣。武德初,屬資州。其年,割屬榮州也

旭川 貞觀元年,分大牢縣置

資官 漢南安縣地,晉置資官縣。武德初,屬嘉州。貞觀六年,來屬

和義 漢安縣地,隋置和義縣。

簡州 隋蜀郡之陽安縣。武德三年,分益州置。天寶元年,改為陽安郡。乾元元年,復為簡州。舊領縣三,戶一萬三千八百五,口七萬五千一百三十三。天寶,戶二萬三千六十六,口十四萬三千一百九十。在京師西南二千七百里,至東都三千六百里。

陽安 漢牛鞞縣,屬犍為郡。後魏置陽安縣,又分陽安、平泉、資陽三縣置簡州,取界內賴簡池為名

金水 漢新都縣,屬廣漢郡。晉將朱齡石於東山立金泉戍。後魏立金泉郡,分置金泉、白牟二縣。隋改為金潤,屬蜀郡。武德初,為金水。三年,屬簡州。縣有金堂山

平泉 漢牛鞞縣地,後魏置婆潤縣。隋移縣治於賴黎池,仍改為平泉縣,縣之旁地湧泉故也。

嘉州中 隋眉山郡。武德元年,改為嘉州,領龍游、平羌、夾江、峨眉、玉津、綏山、通義、洪雅、丹巂、青神、南安五縣置眉州。貞觀六年,改資官,屬榮州。上元元年,以戎州之犍為來屬。天寶元年,改為犍為郡。乾元元年,復為嘉州。三月,劍南節度使盧元裕請升為中都督府。尋罷。舊領縣六,戶二萬五千八十五,口七萬五千三百九十一。天寶領縣八,戶三萬四千二百八十九,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一。至京師二千七百二十里。至東都三千五百里。

龍游 漢南安縣地,屬犍為郡。後周置平羌縣。隋初,為峨眉縣,又改為青衣縣。隋伐陳時,龍見於江中引舟,乃改為龍游縣也,州臨大江為名

平羌 後周置也

峨眉 漢南安縣。隋置峨眉縣,取西山名也

夾江 漢南安縣地。隋分龍流、平羌三縣,於涇上置夾江縣。今北八十里,有夾江廢戍,即涇上地也。舊治涇上,武德元年,移於今治也

玉津 漢南安縣。隋置玉津縣,江中出璧故也

綏山 隋招致生獠,於榮樂城置綏山縣,取旁山名也

羅目 麟德二年,開生獠置沐州及羅目縣。上元三年,俱廢。儀鳳三年,又置,治沲和城,屬嘉州。如意元年,又自峨眉縣界移羅目治於今所也

犍為 本漢都,因山立名。舊屬戎州。上元元年,改屬嘉州。

邛州上 隋臨邛郡之依政縣。武德元年,割雅州之依政、臨邛、臨溪、蒲江、火井五縣,置邛州於依政縣。三年,又置安仁縣。顯慶二年,移州治於臨邛。天寶元年,改為臨邛郡。乾元元年,復為邛州。舊領縣六,戶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六,口七萬二千八百五十九。天寶領縣七,戶四萬二千一百七,口十九萬三百二十七。在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十五里,至東都三千三百七十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