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臨邛 漢縣,屬蜀郡。邛水,出嚴道邛來山,入青衣江,故云臨邛。晉於益州唐隆縣置臨邛縣。後魏平蜀,自唐隆移臨邛縣治於漢臨邛縣西,立臨邛郡。隋罷郡,移臨邛縣於今所治。有火井、銅官山也

依政 秦蒲陽縣。漢臨邛縣。梁置蒲口鎮及邛州。後魏改為蒲陽郡,置依政縣。隋改為臨邛郡,治依政。梁、魏邛州,在今縣西南二里,後周移治於今所,後移治於臨邛

安仁秦臨邛縣地。武德三年,置安仁縣。貞觀十七年廢。鹹亨初,復置

大邑 鹹亨二年,分益州晉原縣置也

蒲江 漢臨邛縣地。後魏置廣定縣,隋改為蒲江,南枕蒲水故也

臨溪 後魏分臨邛縣置也

火井 漢臨邛縣地。周置火井鎮,隋改鎮為縣也。

雅州下都督府 隋臨邛郡。武德元年,改為雅州,領嚴道、名山、盧山、依政、臨邛、蒲江、臨溪、蒙陽、漢源、火井、長松、靈關、楊啟、嘉良、大利、陽山十六縣。其年,割依政、臨邛、蒲江、臨溪、火井五縣置邛州;漢原、陽山二縣置登州。二年,置榮經縣。六年,省嘉良、楊啟、大利、靈關、蒙陽、長松六縣。九年,廢登州,還以陽山、漢源來屬。貞觀二年,又以陽山、漢源屬巂州。八年,又置百丈縣。永徽五年,以巂州漢源來屬。儀鳳四年,置飛越、大渡二縣。大足元年,又割漢源、飛越二縣置黎州。神龍三年,廢黎州,漢源、飛越屬雅州。開元三年,又割二縣置黎州,又置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盧山郡。乾元元年,復為雅州,都督羈縻一十九州也,舊領縣五,戶一萬三百六十二,口四萬一千七百二十三。天寶,戶一萬八百九十二,口五萬四千四百一十九。在京師西南二千七百二十三里,至東都三千五百一里。

嚴道 漢縣,屬蜀郡。晉末大亂,夷獠據之。後魏開生獠,於此置蒙山郡,領始陽、蒙山二縣。隋改始陽為嚴道,蒙山為名山。仁壽四年,置雅州,煬帝改為嚴道

盧山 漢嚴道地。隋置盧山鎮,又改為縣。盧山,在縣西北六十里章盧山下,有山硤,口開三丈,長二百步,俗呼為盧關。關外即生獠也

名山 嚴道縣地。魏置蒙山縣,隋改為名山也

百丈 漢嚴道縣地,在漢臨邛南百二十里。有百丈山。武德置百丈鎮。貞觀八年,改鎮為縣

榮經 漢嚴道縣地。武德三年,置榮經縣。縣界有邛來山、九折坂、銅山也

雅州都督一十九州,並生羌、生獠羈縻州,無州縣

嘉梁州 東石孔州 西石孔州 林波州 涉邛州 汶東州 金林州 費林州徐渠州 會野州 雉州 中川州 鉗矢州 強雞州 長臂州 楊常州 林燒州當仁州 當馬州 皆天寶已前,歲時貢奉,屬雅州都督。

黎州下 雅州之漢源縣。大足元年,割漢源、飛越二縣及巂州之陽山置黎州。天寶元年,改為洪源郡。乾元元年,復為黎州,領羈縻五十四州也。領縣三,戶一千七百三十一,口七千六百七十八。至京師二千九百五十里,至東都三千七百里。

漢源 越巂郡之地。隋漢源縣。長安四年,巡察使奏置黎州,後使宋乾徽奏廢入雅州。大足元年,又置黎州。神龍三年廢。開元三年,又置黎州,取蜀南沈黎地為名,州所治

飛越 儀鳳四年,分漢源於飛越水置縣,屬雅州。大足元年,屬黎州。長安二年,廢大渡縣,併入。神龍三年,屬雅州。開元三年,又屬黎州也

通望 舊陽山縣,屬巂州。大足元年,屬黎州。神龍二年,又屬巂州。開元元年,卻屬黎州。天寶元年,改為通望也

黎州,統制五十四州,皆徼外生獠。無州,羈縻而已。羅岩州 索古州 秦上州 輒榮州 劇川州 合欽州 蓬州 柏坡州 博盧州 明川州 肔〈月皮〉州蓬矢州 大渡州 米川州 木屬州 河東州 諾莋州 甫嵐州 昌明州 歸化州 象川州 叢夏州 和良州 和都州 附樹州 東川州 上貴州 滑川州 比川州 吉川州 甫鏚州 比地州 蒼榮州 野川州 邛陳州 貴林州 護川州牒琮州 浪彌州 郎郭州 上欽州 時蓬州 儼馬州 橛查州 邛川州 護邛州腳川州 開望州 上蓬州 比蓬州 剝重州 久護州 瑤劍州 明昌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