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欽江 州所治。漢合浦縣地,宋分置寧壽郡及寧壽縣。梁置安州,隋改為欽州,仍改宋壽縣為欽江。煬帝改為寧越郡。皆治欽江也

保京 隋安京縣。至德二年,改為保京。縣北十里安京山,下有如和山,似循州羅浮山形勢

遵化 隋舊置

內亭 隋縣。武德五年,於縣置南亭州。貞觀元年,州廢,復屬欽州也

靈山 已上縣,並漢合浦縣也。

禺州 隋合浦郡之定川縣。武德四年,置南宕州,領南昌、定川、陸川、思城、溫水、宕川六縣,治南昌縣。貞觀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為潘州,仍廢思城。總章元年改為東峨州,移治峨石縣。二年,改為禺州。天寶元年改為溫水郡。乾元元年復為禺州。舊領縣五,戶一萬七百四十八。天寶領縣四,戶三千一百八十。至京師五千三百五里,至東都五千里。至義州一百九十里,南至辯州三百里,西至白州二百里,北至容州一百一十里。

峨石 秦象郡地、晉南昌郡之邊邑,為禺州所治也

溫水 武德四年,析南昌置

陸川 隋廢縣。武德四年置

扶桑 武德四年置。

湯州下 秦象郡地。唐置湯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溫泉郡。乾元元年復為湯州也。領縣三,無戶口及無兩京道里、四至州府。

湯泉 州所治也

淥水 羅韶 與州同置。

瀼州下 貞觀十二年,清平公李弘節遣欽州首領寧師京,尋劉方故道,行達交趾,開拓夷獠,置瀼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潭郡。乾元元年,復為瀼州。領縣四,戶一千六百六十六,無兩京地里。東至欽州六百三十里,北至容州二百八十二里。在安南府之東北、鬱林之西南。

臨江 州所治也

波零 鵠山 弘遠 與州同置。

岩州下 土地與合浦郡同。唐置岩州,失起置年月。天寶元年,改為安樂郡。至德二年,改為常樂郡。乾元元年,復為岩州。領縣四,戶一千一百一十,無兩京道里、四至州府也。

常樂 本安樂縣。至德二年改,州所治

思封 高城 石岩 與州同置

古州 土地與瀼州同年置。天寶元年,改為樂古郡。乾元元年,復為古州。

安南府在邕管之西

安南都督府 隋交趾郡。武德五年,改為交州總管府,管交、峰、愛、仙、鳶、宋、慈、險、道、龍十州。其交州領交趾、懷德、南定、宋平四縣。六年,澄、慈、道、宋並加"南"字。七年,又置玉州,隸交府。貞觀元年,省南宋州以宋平縣,省隆州以陸平縣,省鳶州以朱鳶縣,省龍州以龍編縣,並隸交府。仍省懷德縣及南慈州。二年,廢玉州入欽州。六年,改南道州為仙州。十一年,廢仙州,以平道縣來屬。今督交、峰、愛、驩四州。調露元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大足元年四月,置武安州、南登州,並隸安南府。至德二年九月,改為鎮南都護府,後為安南府。刺史充都護,管兵四千二百。舊領縣八,戶一萬七千五百二十三,口八萬八千七百八十八。天寶領縣七,戶二萬四千二百三十,口九萬九千六百五十二。至京師七千二百五十三里,至東都七千二百二十五里。西至愛州界小黃江口,水路四百一十六里,西南至長州界文陽縣靖江鎮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峰州嘉寧縣論江口水路一百五十里,東至朱鳶縣界小黃江口水路五百里,北至朱鳶州阿勞江口水路五百四十九里,北至武平縣界武定江二百五十二里,東北至交趾縣界福生去十里也。

宋平 漢西捲音拳縣地,屬日南郡。自漢至晉猶為西捲縣。宋置宋平郡及宋平縣。隋平陳,置交州。煬帝改為交趾,刺史治龍編,交州都護制諸蠻。其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居大海中州上,相去或三五百里,三五千里,遠者二三萬里。乘舶舉帆,道里不可詳知。自漢武已來朝貢,必由交趾之道。武德四年於宋平置宋州,領宋平、弘教、南定三縣。五年,又分宋平置交趾、懷德二縣。自貞觀元年廢南宋州,以弘教、懷德、交趾三縣省入宋平縣,移交趾縣名於漢故交趾城置。以宋平、南定二縣屬交州。交趾 漢交趾郡之羸〈阝婁〉二字並音來口反地。隋為交趾縣,取漢郡名。武德四年,置慈廉、烏延、武立三縣。六年,改為南慈州。貞觀初,州廢,並廢三縣,併入交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