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陽春 州所治。漢高涼縣地,屬合浦郡,至隋不改也

羅水 天寶後置。

高州 隋高涼郡。舊治高涼縣,後改為西平縣。貞觀二十三年,分西平、杜陵置恩州,高州移治良德縣。天寶元年,改為高涼郡。乾元元年,復為高州。領縣三,戶一萬二千四百。西北至竇州九十二里,北至瀧州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潘州九十里,東至春州三百三十里。至京師六千二百六十二里,至東都五千五百二十里。

良德 漢合浦縣地,屬合浦郡。吳置高涼郡,宋、齊不改

電白 梁置電白郡,隋改為縣也

保定 舊保全縣。至德二年,改為保定。

藤州下 隋永平郡。武德四年,置藤州,領永平、猛陵、安基、武林、隋建、陽安、普寧、戎城、寧人、淳人、大賓、賀川十二縣。貞觀七年,以武林屬龔州、安普屬燕州、普寧屬容州。八年,以猛陵屬梧州。十二年,以隋建屬龔州。天寶元年,改為感義郡。乾元元年,復為藤州也。舊領縣六,戶九千二百三十六,口一萬三百七十二。天寶領縣三,戶三千九百八十。至京師五千五百九十六里,至東都五千二百里。南至義州二百里,西至龔州一百四十九里,北至梧州九十七里。

鐔津 漢猛陵縣,屬蒼梧郡。晉置永平郡。隋置藤州及鐔津。

感義

義昌 本安昌縣。至德二年九月,改為義昌。

義州下 隋永熙郡之永業縣。武德五年,置南義州及四縣。貞觀元年,州廢,以所領縣入南建州。二年,復置義州,還以故縣來屬。五年,廢義州,縣屬南建州。六年,復置義州。又改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連城郡。乾元元年,復為義州。舊領縣四,戶三千二百二十五,無口。天寶領縣三,戶一千一百一十,口七千三百三。至京師五千七百五十里,至東都四六百九十里,東至梧州隔鄣嶺一百七十里,北至藤州二百里,西至容州九十里,東南至竇州一百七十二里,東北至瀧州二百七里。

嶺溪 州所治。漢猛城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置龍城縣,置南義州。貞觀初廢,二年復置義州,領龍城、安義、連城、義城四縣。至德中,改安義為永業,龍城為嶺溪

永業 舊安義縣,至德年改

連城 武德五年,分瀧州之正義縣置。

竇州下 隋永熙郡懷德縣。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縣。以獠反寄瀧州。貞觀元年廢,以所管縣並屬瀧州。二年,獠平,復置南扶州,自瀧州還其故縣。五年復廢,縣隸瀧州。六年復置,以故縣來屬。其年,改南扶為竇州。天寶元年,改為懷德郡。乾元元年,復為竇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五百五十。天寶領縣四,戶一千一十九。至京師水陸六千一百二里,至東都水陸五千四百里。西至容州二百里,東至瀧州一百八十里,南至潘州一百五十里,東南至高州九十二里,北至義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禺州一百九十里。

信義 漢端溪縣地,屬蒼梧。隋為懷德縣。武德四年,析懷德縣置信義縣,仍置南扶州。貞觀中,改為寶州,取州界有羅竇洞為名也

懷德 本屬瀧州,後來屬也

潭峨 武德四年,分信義縣置也

特亮 武德四年,分信義置也。

勤州 隋信安郡之高梁縣地。武德四年,置勤州,隸南康州總管。九年,改隸廣州,其年廢,縣屬春州。後置勤州,以銅陵來屬。仍析置富林縣。領縣三,戶六百八十二,口一千九百三十三。至京師五千三百九十里,至東都五千里。東至新州一百七十里,西至瀧州二百六十里,南至廣州六百三十五里,西北至康州二百七十三里。

富林 州所治,析銅陵置

銅陵 漢臨允縣地,屬合浦郡。宋立瀧潭縣。隋改為銅陵,以界內有銅山也。

桂管十五州在廣州西。

桂州下都督府 隋始安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桂州總管府,管桂、象、靜、融、賀、樂、荔、南昆、龍九州,並定州一總管。其桂州領始安、福祿、純化、興安、臨源、永福、陽朔、歸義、宣風、象十縣。尋改定州為南尹州。其年,又置欽州總管,隸桂府。五年,置南恭、燕、梧三州,隸桂府。九年,置晏州,隸桂府。貞觀元年,以欽、玉、南亭三州隸桂府。二年,省玉州、南亭州。五年,置賓州,隸桂府。六年,又以尹、藤、越、白、相、繡、郁、姜、南宕、南方、南簡、南晉十二州隸桂府。其年,置龔州都督,亦隸桂府。其年,廢龍、郁二州。八年,改越州為廉州,南簡為橫州,南方為澄州,南宕為潘州,南晉為邕州,尹州為貴州,靜州為富州,樂州為昭州,南昆為柳州,銅州為容州。廢福祿、歸義二縣。十年,廢姜州。十二年,廢晏州,以建陵縣來屬。廢荔州,以荔浦、崇仁二縣來屬。省宣風縣。今督桂、昭、賀、富、梧、藤、容、潘、白、廉、繡、欽、橫、邕、融、柳、貴十七州。天寶元年,改為始安郡,依舊都督府。至德二年九月,改為建陵郡。乾元元年,復為桂州,刺史充經略軍使,管戍兵千人,衣糧稅本管自給也。舊領縣十,戶三萬二千七百八十一,口五萬六千五百二十六。天寶領戶一萬七千五百,口七萬一千一十八。至京師水陸路四千七百六十里,至東都水陸路四千四十里。東至道州五百里,西至容州四百九十三里,南至昭州二百一十里,北至邵州六百八十五里,東南至賀州五百三十里,西南至柳州八百里,東北至永州五百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