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平南 州所治。漢猛陵縣地,屬蒼梧郡。晉分蒼梧置永平郡,仍置武林縣。貞觀七年,分置平南縣。後自武林移龔州治於此也

武林 猛陵縣地。隋分置武林縣,屬藤州。貞觀七年,屬龔州

隋建 猛陵縣地。武德年,屬藤州。貞觀年,屬龔州也

大同 貞觀元年分置

陽川 本陽建縣,後改為陽川也。

潯州下 隋鬱林郡之桂平縣。貞觀七年,置潯州,領桂平、陵江、大賓、皇化四縣。十二年,廢潯州,以四縣屬龔州。後復置潯州,以桂平、大賓、皇化來屬,又省陵江入桂平。天寶元年,改為潯江郡。乾元元年,復為潯州也。舊領縣三,戶二千五百,口六千八百三十六。至京師五千九百六十里,至東都五千七百里。東至龔州一百三十里,西至潘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貴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蒙州三百六十里。西南接鬱林州界。

桂平 漢布山縣,鬱林郡所治也。隋為桂平縣。武德年,屬貴州。貞觀初,屬燕州。七年,屬潯州。十二年,州廢,屬龔州。復置潯州

皇化 漢阿林縣,屬鬱林郡。隋置皇化縣,後廢。貞觀六年,復置,屬潯州。州廢,屬龔州。又復屬潯州。

鬱林州下 隋鬱林郡之石南縣。貞觀中置鬱林州,領石南、興德。天寶元年,改為鬱林郡。乾元元年,復為鬱林州也。領縣五,戶一千九百一十八,口九千六百九十九。至京師五千五百七里,至東都五千一百六十里。東至平琴州九十里,南至牢州一百二里,西南至昭州一百一十里,北至貴州一百五十里。

石南 州所治。漢鬱林郡之地。梁置定州,隋改尹州,煬帝為鬱林郡,皆治於此。陳時置石南郡,隋改為縣也

鬱林 隋縣,屬貴州,後來屬

興業 興德 武德四年,分鬱林置

潭栗

平琴州下 漢鬱林郡地。唐置平琴州,無年月。領縣四。天寶元年,改為平琴郡。乾元元年,復為州。建中併入黨州。今存。領縣四,戶一千一百七十四。至京師六千四百八十里,至東都五千八百三十里。西至鬱林州九十里,東南至牢州一百一十里,北至貴州一百五十里,北至繡州九十二里,東至黨州二十二里。

容山 州所治。本名安仁,至德年改也

懷義 福陽 古符 三縣與州同置。

賓州下 隋鬱林郡之嶺方縣。貞觀五年,析南方州之嶺方、思乾、琅邪、南尹州之安城置賓州。十二年省思乾縣。天寶元年,改為安城郡。至德二年九月,改為嶺方郡。乾元元年,復為賓州。舊領縣三,戶七千四百八十五。天寶,戶一千九百七十六,口八千五百八十。至京師四千三百里,至東都四千一百里。南至淳州二百里,東南至貴州一百七十里,西至邕州二百五十七里,東南至蒙州三百二十里,西北至澄州一百二十里也。

嶺方 漢縣,屬鬱林郡。武德四年,屬南方州。貞觀五年,改為賓州

琅邪 武德四年,析嶺方縣置

保城 梁置安城縣。至德二年,改為保城也。

澄州下 隋鬱林郡之嶺方縣地。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南方州,領無虞、琅邪、思乾、上林、止戈、賀水、嶺方七縣。貞觀五年,以上林、止戈、琅邪、嶺方屬賓州。八年,改南方州為澄州。天寶元年,改為賀水郡。乾元元年,復為澄州。舊領縣四,戶一萬八百六十八。天寶後,戶一千三百六十八,口八千五百八十。至京師四千六百里,至東都四千三百里。南至邕州三百里,北至竇州四百三十里,東南至賓州一百二十里,西至古州五百七十九里。

上林 州所治。漢嶺方縣地。武德四年,析置上林縣也

無虞 武德四年,析嶺方置

賀水 武德四年,析柳州馬平縣置。

繡州下 隋鬱林郡之阿林縣。武德四年,置林州,領常林、阿林、皇化、歸誠、羅繡、盧越等縣。六年,改為繡州。貞觀六年,省歸誠、盧越。七年,以皇化屬潯州。天寶元年,改為常林郡。乾元元年,復為繡州,領縣三,戶九千七百七十三。至京師六千九十里,至東都五千五百里。南至黨州五十里,北至貴州一百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