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常林 漢阿林縣地,屬鬱林郡。武德四年,析貴州之郁平縣,置林州及常林縣。貞觀六年,省歸誠縣入常林縣,移治廢歸誠縣故城。又改林州為繡州

阿林 漢縣,屬鬱林郡

羅繡 武德四年,析阿林置。

象州下 隋始安郡之桂林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象州,領陽壽、西寧、桂林、武仙、武德五縣。貞觀十二年,省西寧縣,割廢晏州武化、長風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象山郡。乾元元年,復為象州。舊領縣六,戶一萬一千八百四十五,口一萬二千五百二十一。天寶領縣三,戶五千五百,口一萬八百九十。至京師四千九百八十九里。北至桂州四百里,東至象州一百七十六里,南至費州三百里,西北至柳州二百里,東南至潯州三百六十里,西南至嚴州二百九十里也。

武化 州所治。漢潭中縣地,屬鬱林郡。隋建陵縣,屬桂州。武德四年,析建陵置武化縣,屬晏州。貞觀十二年,廢晏州來屬,仍自武德縣移象州於縣置。非秦之象郡,秦象郡今合浦縣

武德 漢中留縣地,屬鬱林郡。吳於縣置鬱林郡,仍分中留置桂林縣。武德四年,改為武德,於縣界置象州

陽壽 隋縣。武仙 武德四年,析桂林置。

柳州 隋始安郡之馬平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昆州,領馬平、新平、文安、賀水、歸德五縣。其年,改歸德為修德,改文安為樂沙,仍加昆州為南昆州。八年,以賀水屬澄州。貞觀七年,省樂沙入新平縣,以廢龍州之龍城來屬。八年,改南昆為柳州。九年,置崖山縣。十二年,省新平入馬平。天寶元年,改為龍城郡。乾元元年,復為柳州,以州界柳嶺為名。舊領縣四,戶六千六百七十四,口七千六百三十七。天寶領縣五,戶二千二百三十二,口一萬一千五百五十。至京師水陸相乘五千四百七十里,至東都水陸相乘五千六百里。東至桂州四百七里,至粵州二百九十里,北至融州二十里,東南至象州二百里,北至柳州三十里。

馬平 州所治。漢潭中縣地,屬鬱林郡。隋置馬平縣。武德四年,於縣置昆州,又改為柳州也

龍城 隋縣。武德四年,置龍州,領龍城、柳嶺二縣。貞觀七年,廢龍州,省柳嶺縣

象 貞觀中置

洛曹 舊洛封縣,元和十三年改

洛容 皆漢潭中地。貞觀後析置。

融州下 隋始安郡之義熙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融州,復開皇舊名,領義熙、臨牂黃水、安修四縣。六年,改義熙為融水。貞觀十三年,省安修入臨牂。天寶元年,改為融水郡。乾元元年,復為融州。舊領縣三,戶二千七百九十四,口三千三百三十五。天寶,戶一千二百三十二。至京師五千二百七十里,至東都四千四百七十里。東至桂州四百九十一里,南至柳州三十里,至武零山二百里也。

融水 漢潭中地,與柳州同。隋置義熙縣。武德四年,改為融水,州所治也

武陽 舊黃水、臨牂二縣。析融水置。後併入,改為武陽。

邕管十州在桂府西南。

邕州下都督府 隋鬱林郡之宣化縣。武德五年,置南晉州,領宣化一縣。貞觀六年,改為邕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朗寧郡。乾元元年復為邕州。上元後,置經略使,領邕、貴、黨、橫等州。後又罷。長慶二年六月,復置經略使,以刺史領之。刺史充經略使,管戍兵一千七百人,衣糧稅本管自給。舊領縣五,戶八千二百二十五。天寶後,戶二千八百九十三,口七千三百二。至京師五千六百里,至東都五千三百二十七里。東南至欽州三百五十里,東北至賓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羈縻左州五百里。

宣化 州所治。漢嶺方縣地。屬鬱林郡。秦為桂林郡地。驩水在縣北,本牂柯河,俗呼鬱林江,即駱越水也,亦名溫水。古駱越地也

武緣 隋廢縣。武德五年復置也

晉興 晉於此置晉興郡,隋廢為縣

朗寧 武德五年分置

思龍 如和 封陵 三縣,開磎洞漸置也。

貴州下 隋鬱林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南尹州總管府,管南尹、南晉、南簡、南方、白、藤、南容、越、繡九州。南尹州領鬱林、馬嶺、安城、郁平、石南、桂平、嶺山、興德、潮水、懷澤十一縣。五年,以桂平屬燕州,嶺山屬南橫州。貞觀五年,以安城屬賓州。七年,罷都督府,九年,改南尹為貴州。天寶元年,改為懷澤郡。乾元元年,復為貴州也。舊領縣八,戶二萬八千九百三十,口三萬一千九百九十六。天寶後,領縣四,戶三千二十六,口九千三百。至京師五千三百八十里,至東都五千一百二十里。東至繡州一百里,南至鬱林州一百五十里,西至橫州二百里,北至象州三百里,西南至賓州九十四里,東北至潯州一百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