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思考讀後感

教育要以人為本,方可成功。大家讀我的教育思考相關書籍,感想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我的教育思考讀後感,一起來看看。

我的教育思考讀後感篇1

12月3日,我有幸來到龍港四小參加了“教改之星”課堂教學匯報課活動。下午,聆聽了北京市光明國小校長劉永勝老師的講座。從中感到他不僅有嚴謹治學的態度,更有科學的教育方法。他的專題報告《關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思考》深深的吸引了我。回來後,我閱讀了一些他的著作,希望從中汲取更多的教育知識。下面是我讀完他的《我能行教育的思考與實踐》的一些感受。

“我能行”教育所體現的現代教育觀與新課程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即: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挖掘學生的潛能,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堅持全面育人。

其一、適應國小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

“我能行”教育的本質是自信教育。自信是影響人一生髮展、涉及人一生幸福的重要心理品質。學校教育就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信、自尊、自愛、自強,滿懷信心地走向明天,擁有幸福的人生。建立自信心,就是讓學生在成長中能正確對待成功和挫折,通過自我體驗、自我表達,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建立自信心,就需要教師和家長相信每個孩子,並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們的潛能,為孩子形成自信創設一個寬鬆的支持性成長環境。“我能行”教育正是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強調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發展培養自信,保持自尊,激發勤奮,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國小階段的心理發展和學習任務。

其二、強調了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支持性的成長環境。

“我能行”教育不僅僅停留在學生層面,而是涉及教師與家長。這是因為學生的成長需要一個歡樂、和諧、寬鬆的氛圍,需要得到老師家長的尊重理解,關注賞識、幫助支持。實施素質教育,推進課程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是宗旨,但需要轉變教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只有這樣,課程改革提倡的觀念才能得以落實。“我能行”教育相關教師發展,以及開發家長教育資源的各種舉措正是基於這種認識。

其三、注重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實踐體驗。

“我能行”教育強調了要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獲得各種體驗,其中包括成功體驗和挫折體驗,從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而這種體驗來自於參與,因此強調在教育活動和課堂教學中,為每個孩子創設平等的參與機會,以體現教育過程中的平等。

其四、堅持多元評價

“我能行”教育堅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在新課程實施中應運而生的學生質量綜合評價,學生成長手冊,正是強調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採用多角度的積極評價,讓不同的學生都能體驗發展中的成功,從而對明天充滿信心。

其五、突出共度的生命過程

“我能行”教育從生命的角度解讀今天的教育,強調學校的教育活動和每一節課都是師生共度的生命過程。學生在成長,教師自身也得到發展。同時,在引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活動,學習科學教子方法,進行親子交流過程中與孩子共同提高。

我的教育思考讀後感篇2

《我的教育思考》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30年教育教學思想感悟的精華。全書共分六輯,從真教育,真幸福,到還教師以真實,給教育以誠實,再到尊重每一個孩子等等,最後落筆於教育需要閱讀,他呼喚教育者應當以身作則,踏踏實實做教育,堅持對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主動追求並無限接近真教育……只有教師的思維方式、觀念、心態改變了,才能從容應對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

《善待後進生》一文,寫到部分老師,一見後進生就是愛不起來,看見他們就心煩,因為他們影響自己的教育成果。正如書中所言,如果換種眼光,仔細想想,這些孩子他們聽不懂課,可是一年四季,總是準時到校,聽他們聽不懂的課,一聽就是三年、六年甚至十二年,這種毅力我們成人具備嗎?不說聽課,記得我前一段時間,審批資料,連忙了一周,簽字手簽的都腫了,捫心自問,孩子每天要寫那么多作業,他們的手痛嗎?當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想想,現在的孩子們真不容易,他們小小的時候就被父母送去參加各種培訓,童年的記憶恐怕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了,快樂何在!

書中講到幾個孩子自殺事件,引起我的思考,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花季兒童寧願喪失生命,學校、社會和家庭就沒有責任嗎?《美麗人生》的父親用善意的謊言,為孩子營造了一個充滿希望的世界,避免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傷,就像國外一家幼稚園,衝進抑或恐怖分子,老師想辦法讓孩子相信這是一場遊戲,儘管她自己也處在極端的恐怖之中,這種愛真是我們該學習的。

愛孩子,愛學生,不是一句空話,他要我們尊重每一個學生,放大他們的優點,多肯定、多鼓勵,家校聯動,塑造出自信、樂觀的學生,我想這也是李鎮西老師的本意吧!

拓展閱讀:我的教育思考作文

翻閱了最近兩個月出版的教育類雜誌,一方面儘量對當今教育界專業人士思考的一些熱點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儘量深刻地驗證自己的一些反思心得,提高自己思想的層次。坐了幾個小時,頗有收穫,特別是讀了《華東師大學報》(教科版)第4期刊登的南京師大道德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金生鈜教授的力作《無立場的教育學思維》,感觸頗深。本人近二年孜孜以求的“對教育原點問題的思考”同樣是面對異彩紛呈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發展作出的冷思考,接近於金教授談的核心觀點:無立場的教育學要重視對人間、人事、人心相關價值問題的思考。

當下,教育界不少人士的浮躁、功利心態表現得非常明顯,而缺少對生活、教育本原問題的價值思考。一些人認為:我是很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理論來自於實踐,並用之改善實踐,措施是紮實有效的。殊不知,一些個人視域的具體操作樣式無非還是秉持著二元對立的、非此即彼的哲學觀點,以知識論和技術論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教育圖景。如果以整個生活、整個教育作背景來審視的話,不免顯得有些膚淺、狹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假如我們把現實中所碰到的一些教育教學問題提升到更加廣闊而深遠的高度和深度來重新反思、建構、實施,那可能會達到一種宏大的、超越性的、自由的思想層次和實踐境界。

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是要生存的,至於生存得怎么樣?過什麼樣的生活?怎么過?每個人都有選擇可能生活的權利。生活和教育是不可分的,選擇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就是選擇一種什麼的教育。我們都希望過好的生活、受好的教育,而好生活、好教育應該是有價值的,我們要重視其價值意義的追尋,而且這追尋過程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因此,我一直認為,教育應富有理想,在實踐中為實現理想應拋棄各種成見,理智地行走,即使邁出的步伐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實際上離“培養完整的人”的目標走近了幾步。放眼世界教育改革趨勢,我們中國小教師要轉變的很多,近日登入美國教育部網站,看到《Answering the Challenge of a Changing World》這一檔案,更覺得我們要切實轉變觀念,改善日常教育實踐,提高教育效能,真正地讓中國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