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魏紀



[九二]按《紀年》:鄭昭侯武薨,次威侯立。《史記·韓世家》索隱

案:《存真》、《輯校》列於惠成王后元二年。

[九三]王劭按《紀年》云:韓昭侯之世,兵寇屢交,……《史記·申不害列傳》索隱

案:《訂補》云:‘按此乃王劭據《紀年》為說之詞,當非原文,因昭侯卒事,附於此。’

[九四]薛瓚注《漢書》雲……《汲冢古文》曰: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水經·渠水注》

瓚曰:……《汲郡古文》曰: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史記·趙世家》集解

《漢書音義》云:臣瓚案……《汲郡古文》曰: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左傳·定公九年》正義

案:《存真》列於惠成王后元三年,云:‘諸書未引何年,洪氏補在顯王三十一年(惠王三十三年),陳氏云:“當是趙肅侯十八年事”(惠王后元三年),今從之。’洪氏指洪頤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陳氏指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集證》云:‘余考《田完世家》湣王元年至四十年,並無伐趙之事,唯宣王十一年,與魏伐趙,趙決河水灌齊。《趙世家》肅侯十八年亦云:“齊、魏伐我,決河水灌之。”大約俱在顯王末年。’是陳氏亦未確指此役當在肅侯十八年。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繫於惠成王后元四年,以推算不同,(《存真》以惠成王三十六年之後一年方為後元元年,《考訂》即以三十六年為後元元年。)有一年之差。現姑從《存真》系此。

[九五](按《紀年》):威侯七年,與邯鄲圍襄陵。五月,梁惠王會威侯於巫沙。十月,鄭宣王朝梁。《史記·韓世家》索隱

案:鄭威侯即鄭宣王,《紀年》亦稱為韓威王(見後)。《韓非子》《說林》、《外儲說右》、《難一》作韓宣王,《史記·韓世家》作宣惠王。《史記·秦本紀》:‘(秦惠文君)十三年四月戊午,秦君為王,韓亦為王。’惠文君十三年當鄭威侯八年,此條十月已稱鄭宣王,自不得在七年。或謂‘七年’不系月,而後有‘五月’、‘

十月’等字,‘五月’上當脫‘八年’二字,疑是。《存真》、《輯校》列於惠成王后元九年。

[九六]樂資據《紀年》以嗣君即孝襄侯也。《史記·衛世家》索隱

案:《存真》列於惠成王后元十一年,雲︰‘洪氏據《衛世家》索隱補。’洪頤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周顯王)四十四年,衛平侯卒,子孝襄侯立。’云:‘此條本脫。《史記·衛世家》:“平侯八年,子嗣君立。”索隱云:“樂資據《紀年》以嗣君即孝襄侯”今據《年表》補。’《存真》本此,除加【】號並刪‘四十四年’外,文與《校正》同。《輯校》作‘衛孝襄侯’,附於‘無年世可系者’。《史記·六國年表》顯王四十五年當‘衛嗣君元年’,其立當在四十四年,洪氏即據此補。顯王四十四年當惠成王后元九年,列此。

[九七](《竹書紀年》):十年,齊田肸及邯鄲、韓舉戰於平邑,邯鄲之師敗逋,獲韓舉,取平邑、新城。《水經·河水注》

《紀年》云:韓舉,趙將。……又《紀年》云:其敗當韓威王八年。《史記·韓世家》索隱

案:《水經注》此條所引《紀年》凡三事,第一事冠以‘晉烈公’,似此三事皆屬烈公,誤。永樂大典本、朱謀□本作‘十年’,戴震校本改作‘九年’,云:‘案近刻訛作十年。’《存真》云:‘此事《水經注》引作晉烈公十年。索隱云:“《紀年》敗韓舉當韓威王八年”,計相去七十八歲,不應有兩田□,兩韓舉。考《趙世家》云:“肅侯二十三年,韓舉與齊、魏戰,死於桑丘。”肅侯元年當梁惠王二十二年,下逮後元十年,為肅侯之二十五年。蓋《趙世家》誤“五”為“三”,《水經注》誤惠成後元十年為晉烈公十年也。至《韓世家》以韓舉為韓將,則更舛矣。’《存真》、《輯校》皆列入惠成王后元十年,是。

《史記·韓世家》:‘(宣惠王)八年,魏敗我將韓舉。’索隱:‘韓舉則是韓將不疑,而《紀年》云:韓舉,趙將。蓋舉先為趙將,後入韓。又《紀年》云:其敗當韓威王八年。是不同也。’《六國年表》韓宣惠王八年亦書‘魏敗我韓舉’。是韓舉明為韓將。司馬貞所據《紀年》當即《水經注》所引,以有‘邯鄲韓舉’之文,因雲‘韓舉趙將’。案《紀年》敘戰役或以師舉,或以將舉。陳夢家謂‘邯鄲韓舉’,‘邯鄲’即趙師,‘韓舉’即韓將韓舉,不得解為‘趙將韓舉’。《六國年表》本年於韓記‘魏敗我韓舉’。於趙記‘趙武靈王元年,魏敗我趙護’。邯鄲之師其將為趙護,與韓舉顯為兩人。(《六國紀年表考證》,《燕京學報》第三六期頁一三七。)此役實為齊、魏聯師攻趙,《戰國策·魏策二》:‘犀首、田□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梁君與田侯不欲。……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戰敗也,悉起兵從之,大敗趙氏。’據《紀年》,是役韓助趙,韓舉見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