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魏紀



[一二五]《汲郡古文》曰:翟章救鄭,次於南屈。 《水經·河水注》

臣瓚曰:《汲郡古文》:翟章救鄭,次於南屈。 《漢書·地理志》注

《汲冢古文》:翟章救鄭,次於南屈。《太平寰宇記》卷四八慈州

案:《訂補》所引《路史·國名紀》戊,見本書附錄。《存真》列於今王十五年,云:‘元文未引何年,今從雷氏本。’指雷學淇《考定竹書紀年》。《輯校》附於‘無年世可系者’。今姑從《存真》系此。

[一二六]《紀年》作晉陽、封谷。《史記·魏世家》索隱

案:《史記·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阪、陽晉、封陵。’索隱:‘《紀年》作晉陽、封谷。’《存真》作:‘十六年,秦拔我蒲阪、晉陽、封谷。’《輯校》同,唯於‘晉陽’前所錄《魏世家》文加[]號。

[一二七]《竹書紀年》云: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於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水經·河水注》

[一二八]徐廣曰:《紀年》云:魏救山,塞集胥口。《史記·蘇秦列傳》集解

按《紀年》作胥。《史記·蘇秦列傳》索隱

案:《史記·蘇秦列傳》:‘決宿胥之口。’集解:‘徐廣曰:《紀年》云:“魏救山,塞集胥口。”’索隱:‘按《紀年》作“胥”。’《史記》作‘宿胥’,《紀年》作‘集胥’,其異不在‘胥’字。疑索隱所引‘胥’,本作‘集胥’。《存真》列於今王十七年,云:‘未詳何年事。’《輯校》附於‘無年世可系者’。趙紹祖《校補竹書紀年》卷二隱王元年‘燕子之殺公子平’條云:‘按《戰國策·燕策》蘇代說燕王決宿胥之口下,鮑彪引徐廣注曰:“《紀年》魏救中山,塞集胥口。”不知何年,附識於此。’洪頤烜《校正竹書紀年》卷下亦據鮑彪所引,附於周顯王三十一年下。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則繫於梁惠成王十二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現姑從《存真》列此。

《史記》諸本皆作‘魏救山’,無作‘中山’者,且中山在河北,而宿胥在河南,相去遼遠,無由塞集胥之口以救中山。鮑彪所據亦為徐廣注,非有他本,‘中’字當系臆補。吳師道知此非是,其引徐廣注又改‘救’為‘敖’,刪‘魏’字,作‘敖山塞集胥口’,亦不詞。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云:‘今當從作敖山為是,第上文必有一二闕字,今不可考。’亦非是。此條當有訛脫。

[一二九]《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水經·濟水注》

[一三0]徐廣曰:……《紀年》於此亦說楚入雍氏,楚人敗。《史記·韓世家》集解

案:《史記·韓世家》:‘於是楚解雍氏圍。’集解:‘徐廣曰:……《周本紀》赧王八年之後云:楚圍雍氏。此當在韓襄王十二年、魏哀王十九年。《紀年》於此亦說楚入雍氏,楚人敗。’又《甘茂列傳》:‘楚懷王怨前秦敗楚于丹陽,而韓不救,乃以兵圍韓雍氏。韓使公仲侈告急於秦,秦昭王新立,太后楚人,不肯救。’索隱:‘按秦惠王二十六年,楚圍雍氏,至昭王七年,又圍雍氏,韓求救於秦,是再圍也。劉氏云:此是前圍雍氏,當赧王之三年。《戰國策》及《紀年》與此並不同。’索隱引《戰國策》、《紀年》及本傳以證劉伯莊《史記音義》之非。所稱《紀年》當即集解引文,事在魏襄王十九年,即所謂‘又圍雍氏’。《甘茂列傳》:‘(秦)乃下師於餚,以救韓,楚兵去。’與《紀年》合。《存真》、《輯校》皆列於今王十九年。

[一三一]其《紀年篇》……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稱謚,謂之今王。《春秋經傳集解後序》

按《汲冢紀年》終於哀王二十年。《史記·魏世家》索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