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魏紀



[九八]《紀年》當惠王之後元十一年,作‘平阿’。《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案:《史記·孟嘗君列傳》:‘(齊)宣王七年,田嬰使於韓、魏,韓、魏服於齊。嬰與韓昭侯、魏惠王會齊宣王東阿南,盟而去。’索隱:‘《紀年》當惠王之後元十一年,作“平阿”。’趙紹祖《竹書紀年校補》卷二云:‘昭侯當為威侯,宣王當為威王。’林春溥《竹書紀年補證》卷四同。《存真》作‘十一年,王會韓昭侯、齊宣王於平阿。’《輯校》作:‘十一年,【會韓威侯、齊威王於】平阿。’

[九九](《紀年》)又云:(梁惠王)後元十三年,會齊威王於鄄。《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案:《史記》諸本或作‘鄄’,或作‘甄’。《呂氏春秋·不屈》:‘惠王布冠而拘於鄄。’高註:‘鄄,邑名也。自拘於鄄,將服於齊也。’即此事。甄、鄄通用,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三九云:‘甄,齊邑名,即《春秋》莊公十四年會於鄄者。本為衛邑,趙成侯嘗取之,此時屬齊。字有涓堅真震四聲。’《存真》作‘鄄’,《輯校》作‘甄’。

[一00](《紀年》以為):梁惠王后元十三年四月,齊威王封田嬰於薛。十月,齊城薛。……嬰初封彭城。《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案:《輯校》列‘嬰初封彭城’於惠成王后元十三年下,云:‘此司馬貞據《紀年》為說,非本文。’《存真》繫於十四年,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六繫於十五年。現從《輯校》。

[一0一](《紀年》):(梁惠王后元)十四年,薛子嬰來朝。《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一0二](《紀年》):(梁惠王后元)十五年,齊威王薨。《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一0三]《竹書紀年》曰:燕人伐趙,圍濁鹿。趙武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於勺梁。《水經·滱水注》

案:《存真》列於惠成王后元十五年,云:‘元文不引何年,今姑附此。’《輯校》附於‘無年世可系者’。《訂補》云:‘今本《紀年》此事在周顯王十七年,當梁惠王十九年。按趙武靈王即位在梁惠王后十一年,此時為趙成侯二十三年,何得雲“武靈王”?其誤灼然。雷學淇《義證》四十據《趙世家》“武靈王二十六年,攘地北至燕、代”語,繫於今王十九年,亦乏明證,疑難強定。’現姑從《存真》列此。

[一0四]古書《紀年》篇,……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春秋經傳集解後序》

案:《史記·魏世家》集解等所引《紀年》,已見前,此不具引。

[一0五]《汲郡竹書紀年》曰: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雍,向為高平。《水經·濟水注》

徐廣曰:《汲冢紀年》云:魏哀王四年,改宜[晉]陽曰河雍,改向曰高平。《史記·秦本紀》集解

徐廣曰:《紀年》云:魏哀王四年,改陽曰河雍,向曰高平。《史記·趙世家》集解

《括地誌》云:……《紀年》云:鄭侯使辰歸晉陽、向,更名高平。《史記·范睢列傳》正義

案:《史記·秦本紀》集解引作‘魏哀王二十四年’,《輯校》云:‘案《紀年》終於今王二十年,不得有二十四年,“二十”字衍。’日本高山寺舊藏天養鈔本《秦本紀》正作‘四年’(見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卷五頁五一),據刪。《史記·趙世家》集解所引,宋景祐本、蜀大字集解本、紹興本、耿秉本、明游明本、清殿本皆作‘魏襄王’(見《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卷四三頁四0),宋黃善夫本、晚清金陵書局本皆作‘魏哀王’。《輯校》作‘魏襄王’,蓋據殿本。案徐廣以今王為哀王,作‘魏哀王’者是。《訂補》所引《路史·國名紀》甲,見本書附錄。

[一0六]《紀年》曰:今王四年,碧陽君之諸御產二龍。《開元占經》卷一一三

案:乾寶:《搜神記》卷六:‘周烈王六年,林碧陽君之御人產二龍。’當本《紀年》。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五0云:‘“碧陽”二字費解,《山海經·東山經》云:“孟子之山,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陽。”郝懿行疑碧陽君即斯水之神。’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卷四0云:‘碧陽,地名;君,僭號也。是時諸國封其臣皆稱君,此碧陽君不知是魏臣否?《山海經》有碧陽山,荒遠,疑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