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魏紀



[四七]《竹書紀年》云:秦師伐鄭,次於懷,城殷。《水經·沁水注》

《竹書紀年》云:秦師伐鄭,至於懷、殷。《太平寰宇記》卷五四三懷州

案:《輯校》、《訂補》所引《路史·國名紀》戊及丁,見本書附錄。

《存真》列於惠成王十一年,蓋據今本《紀年》,云:‘此未詳何年事。’現姑據《存真》系此。《輯校》附於‘無年世可系者’。

[四八]《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水經·濟水注》

案:《史記·魏世家》:‘(襄王)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於雕陰。’《秦本紀》:‘(惠文君)七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即此龍賈。

[四九]《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水經·河水注》

案:永樂大典本作‘出’,朱謀□本‘出’作‘山’,箋曰:‘謝兆申云:宋本作楚師決河。’全祖望校本改為‘決水’,趙一清、戴震校本仍作‘出’。此條疑有脫訛。

[五0]《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涅。《水經·濁漳水注》

《竹書紀年》曰:梁惠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即長子之地也。《太平御覽》卷一六三州郡部

《竹書紀年》云:梁惠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長子。《太平寰宇記》卷四五潞州長子縣

案:《訂補》所引《路史·國名紀》丁注,見本書附錄。

《御覽》所引‘即長子之地也’,當為《竹書同異》之文。‘涅’,永樂大典本、朱謀□本皆作‘沮’,全祖望、趙一清、戴震校本改作‘涅’。楊守敬云:‘按涅城在武鄉縣西,距屯留、長子不遠,“沮”又與“涅”形近,則改“涅”是。今本《竹書》無“涅”字,《御覽》(一百六十三)、《寰宇記》引亦無“涅”字,或因已誤為“沮”,不可解而刪之。’

[五一]《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三年,鄭厘侯使許息來致地:平丘、戶牖、首垣諸邑及鄭馳地。我取枳道,與鄭鹿。《水經·河水注》

案:永樂大典本、朱謀□本皆作‘十三年’,戴震校本改作‘十一年’,云:‘案近刻訛作十三年。’《訂補》云:‘趙一清《朱箋刊誤》云:“《竹書紀年》是十一年。此即據之。”但今本《紀年》為周顯王十一年,乃梁惠成王之十三年,與朱本《水經注》相同,趙氏亦偶失考。’《存真》、《輯校》據戴校本,列於惠成王十一年,誤。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系十三年。永樂大典本作‘馳地’,全祖望、趙一清、戴震校本改作‘馳道’。《存真》云:‘馳道,近刻《紀年》及《水經注》並作“馳地”。王引之《經義述聞》以為馳地者弛地也,弛,易也。’(見《爾雅》)《存真》、《輯校》皆作‘馳道’,蓋據戴校本。

[五二]《竹書紀年》曰: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鄭厘侯盟於巫沙,以釋宅陽之圍,歸厘於鄭。《水經·濟水注》

[五三]按《紀年》:齊(幽)[桓]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史記·魏世家》索隱

案《紀年》:梁惠王十三年,當齊桓公十八年,後威王始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索隱

案:《魏世家》索隱所引‘齊幽公’,當為‘齊桓公’之誤。《存真》據此作‘【齊桓公卒,次威王立】’。《輯校》作‘齊威王立’。

《紀年》以桓公在位十八年,《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及《六國年表》皆作在位六年,相差十二年。金文有《陳侯午敦》,銘文首稱:‘隹十又四年,陳侯午以群諸侯獻金作皇妣孝大妃○器○○。’郭沫若同志云:‘“隹十又四年”者田齊桓公午之十四年。翁同書云:“《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侯太公和卒,子桓公午立,六年卒。索隱曰:【《紀年》】梁惠王十三年當[齊]桓公十八年,後威王始見,則桓公十九年而卒。以此銘考之,桓公實不止六年,索隱之言是也。所稱孝大妃即太公和之妃。”(《○古》三之一·八引)……要之,有本銘之“十又四年”,足證《紀年》為是,而《史記》實非也。’(《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頁二一八至二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