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范》世范卷上



【評析】"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是古人一句頗為激昂慷慨的至理名言佳句。每一個人從"呱呱墜地"的一剎那起,便開始沐浴在父母的愛撫之下,那么這種源源不斷的親情之愛,當以什麼來作為報答呢?只有至孝。即使至孝也只能報答得一部分恩情!對於父母,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孝,人不可不孝。孟郊有詩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是啊,寸草能夠報答得了三春的陽光嗎?好在我們的父母不求你是否能報答得完完全全,徹徹底底,他們所希望的是,當你在飛黃騰達之時還時時記掛著他們,不時傳來你異地的音訊,不時地聽到你事業成功、家庭幸福、愛情甜密的捷報。我們的父母是偉大的,他們的愛是無私的,奉獻得無怨無悔、淋漓盡致而又辛辛苦苦,你千萬別辜負他們的心。

紅樓夢》中的呆霸王薛蟠,吃喝嫖賭無惡不作,不務正業,混入三教九流之中,毫無一點兒詩書氣。在他的意識里,似乎只知道怎樣胡吃海喝,怎樣貪圖美色並為此不辭辛勞。最典型的就是為了得到英連,竟然打死了人,吃了官司,惹得薛姨媽為他擔驚受怕,薛寶釵為他傷心落淚。就是這樣一個人,也有孝心,在薛姨媽面前仍然表現出一個孝子的樣子。

在古人的意識里,忠與孝是密切相聯的兩個因子,他們始終克守的規矩就是"在外盡忠,在家盡孝",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他們往往痛不欲生。不管其功名心有多重,一旦父母亡故,總要回家守孝三年,這已經成為多少千年封建社會一個顛撲不破的"至理",沒有人提出過懷疑。

即便是在思想極為活躍的魏晉時代,人們在追求玄遠超脫的神韻之際,仍然沒有忘記"孝"這個字眼。陳仲弓任太丘長,當時有個小官吏假稱母親有病請假,事情被發覺,陳仲弓就逮捕了他,並命令獄吏處死。主簿請求交給訴訟機關查究他其他犯罪事實,陳仲弓說:"欺騙君主就是不忠,詛咒母親生病就是不孝,不忠不孝,沒有比這個罪狀更大的了。查究其他罪狀,難道還能超過這件事嗎?"

不忠不孝已構得上處死之罪,可見古人是極注重孝的。

父母愛子應適當

【原文】人之有子,多於嬰孺之時愛忘其醜。恣其所求,恣其所為,無故叫號,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轢同輩,不知戒約,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則曰小未可責。日漸月漬,養成其惡,此父母曲愛之過也。及其年齒漸長,愛心漸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怒,撫其小疵以為大惡。如遇親故,裝飾巧辭,歷歷陳數,斷然以大不孝之名加之。而其子實無他罪,此父母妄憎之過也。愛僧之私,多先於母氏,其父若不知此理,則徇其母氏之說,牢不可解。為父者須詳察之。子幼必待以嚴,子壯無薄其愛。

【譯述】對於一般人來說,有了孩子,大多在孩子處在嬰孩之時由於過分溺愛而忽略了孩子的壞毛病。放縱他們提出的各種要求,也放縱他們的各種各樣的行為,他們無緣無故叫喊胡鬧,不知道加以制止,卻以此怪怨看護孩子的人。孩子欺侮了其他小孩,大人不懂得管教約束自己的孩子,卻怪罪被欺侮的孩子。有的父母即便是承認孩子的所作所為是不對的,但又說孩子小沒有必要責備。日積月累,養成了孩子的惡習,這就是父母過於溺愛孩子造成的過錯。等到孩子漸漸長大,父母的溺愛之心漸漸淡化,孩子稍稍有過失,便會使父母感到極其厭惡進而大發雷霆,挑揀孩子小小的過錯認為是很大的錯誤。如若遇到親朋故舊,極盡裝飾之能事,設立機巧之辭,歷歷陳數孩子的過失,並堅決地把大不孝之名加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孩子著實沒有其他的罪過,這是父母妄加憎惡的過錯。極端的愛憎感情大多首先來自於母親,父親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仍然聽信孩子母親的話,認為她說的是不能改變、牢不可破的真理,那么也會犯同樣的錯誤。做父親的必須詳細了解並觀察兒子的言行,當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嚴格地要求他,長大後也不應減少對他的愛。

【評析】嬰兒以一聲啼哭預示了他的降臨,但他卻簡單得猶如一張白紙,等待著周圍的人為他描繪,而那隻七彩的筆卻大多操縱在了父母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