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范》世范卷中



浪蕩子薛蟠,與賈寶玉相差簡直十萬八千里。從小驕縱,養成了浪蕩不羈,聚眾賭博,飲酒,嫖妓的腐化墮落之惡習,他總是與那些最墮落的人在一起,而那些淫慾放縱、不務正業之人也總願意靠近他。在梨香院住下不到兩月,便將賈府一批最低級的人都結識了。

諸葛亮為了不辱先帝使命,對劉備所託之孤劉禪關愛備至。在他出師之前,寫了感情誠摯的《出師表》,告誡他"親賢臣,遠小人"。唐太宗李世明在這一點兒上,不愧為一個明君。魏徵擔任秘書監,有人誣告魏徵謀反,太宗說:"魏徵,從前是我的仇人,只是因為他忠於所事奉的人,我於是提拔任用了他,怎么竟會有人誣陷他?"太宗竟然不詢問魏徵,就馬上斬殺了誣告者。

老成之言更事多

【原文】老成之人,言有迂闊,而更事為多。後生雖天資聰明,而見識終有不及。後生例以老成為迂闊,凡其身試見效之言欲以訓後生者,後生厭聽而毀詆者多矣。及後生年齒漸長,歷事漸多,方悟老成之言可以佩服,然已在險阻艱難備嘗之後矣。

【譯述】年老之人的言論有時顯得迂腐而不大切合實際,但老年人卻經歷的世事很多而閱歷豐富。年輕人即使是天資聰穎,但在人生的閱歷及識見方面終難與老年人相比。年輕人總認為老年人的言論迂腐而不合實際,大凡老年人用他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來教導年輕人時,年輕人很多不喜歡聽而且還要詆毀老年人,殊不知那些言論在老年人身上都是應驗過的。等到年輕人年歲漸漸增長,經歷的世事逐漸多起來之後,才體悟到老人之言是多么值得人佩服,但是能體悟到這一點早已是在他備嘗艱辛之後了。

【評析】"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是一部厚厚的書,記載著人生春夏秋冬中的酸甜苦辣,抒寫了成功,也承載了失敗。據說曾經有一個歷史階段,人們將老人視為隱患,認為人老了便無用了,白白浪費國家的糧食,還不如活埋掉,於是人在老了之後就被活埋。這其實是一種極為無知的做法,老人雖已無力再叱吒風雲於人生的大舞台,但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卻是後人的一筆財富,使後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這要比他直接創造價值價值還要大。即便是老人的言論,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不切實際的可笑迂腐之處,但畢竟瑕不掩玉,勸君還是多聽聽老人之言吧。

張良是沛公劉邦手下的一名良將。早年他從容步游下邳圮上,一老父穿著粗布衣服,走到張良之前,徑直把鞋子丟到圮下,看著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取鞋!"張良異常驚異,但見是一位老者,不忍發作,強忍著火氣下去給老人取鞋。沒想到老人又說:"給我穿上。"張良不僅為老者取回了鞋,又跪著給他穿上。老父大笑離去,不一會兒又返回,對張良說:"你小子可以教育,五日後凌晨,與我在這裡相會。"張良答應。五日後,張良到時,老人已先到,老人怒曰:"與老人約定,遲到是最大的不恭,後五日,再來吧!"又五日,張良雞鳴時前往。老人又早到,老人依然發怒。再五日之後,張良半夜就去了,不一會兒老人也到了,老人高興地說:"年輕人就該是這個樣子。"並拿出一本《太公兵法》給張良,告訴他說,讀了這本書可以成為王侯的軍師。十三年後你在濟北見我,我是谷城山下黃石老人。張良得此書後,時常誦讀,跟隨劉邦之後日漸為劉邦所重。

可見,張良對老人是極為尊敬的,而且也相信老人所說的話。老年人的一言一行,可給你在人生之路上指點迷津。

君子有過必改

【原文】聖賢猶不能無過,況人非聖賢,安得每事盡善?人有過失,非其父兄,孰肯誨責;非其契愛,孰肯諫諭。泛然相識,不過背後竊譏之耳。

君子惟恐有過,密訪人之有言,求謝而思改。小人聞人之有言,則好為強辯,至絕往來,或起爭訟者有矣。

【譯述】聖賢尚且不能沒有過錯,何況一般人不是聖賢,怎么能夠每件事都做得盡善盡美呢?一個人犯了過錯,不是他的父母兄長,誰肯教誨責備他呢?不是他情意相投的朋友,誰肯規諫勸告他呢?關係一般的人,不過是背地裡議論議論他罷了。品德高尚的君子惟恐自己犯有過錯,暗暗察訪別人對自己的議論,聽到這些議論就會感謝別人,並且考慮改正過錯。品德低下的小人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議論,就愛強行替自己辯解,以至於斷絕了朋友的交往,還有人為此而對簿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