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范》世范卷中



古人說:"在家裡生氣後,難免要把怒色帶到外面去,"正值他生氣的時候,和別人說話,一定不會表示謙遜。別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怎么能不奇怪呢!因此在大怒的時候和別人說話更應該警惕不要傷害了別人。前輩曾經說過:喝酒後誡說話,吃飯時忌生氣,能忍受難以忍受的事,不與自以為是的人爭論。經常能堅持這樣做,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評析】談話也是門藝術,有些話自某些人嘴裡說出,親切婉轉,使人如沐春風;自另一些人嘴裡說出,暴厲生硬,讓人難以接受。尤其是勸說別人,更要講究方式,注重分寸,和顏悅色,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更容易達到勸說的目的。

《戰國策》上有一則故事叫"觸龍說趙太后"。趙太后當政的時候,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要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才肯出兵,長安君是趙太后的小兒子,深受太后寵愛,太后當然不肯讓他去做人質,大臣竭力勸諫,太后仍是不肯。

觸龍拜見趙太后,太后知道他的目的,因此對他也不歡迎。觸龍說:"我老了,腳上有病,走不快,因此很久沒來看望您了,怕您貴體有恙,所以特來看望您。"太后說:"我還是要坐輦才能出去。"觸龍說:"您每天的飲食沒有減少吧?"太后說:"喝些粥罷了。"觸龍說:"我現在食慾很低,盡力散步,每天走上三四里,這樣能多吃些東西,對身體也有好處。"太后說:"我可做不到這樣。"

兩位老人找到了共同話題,太后此時臉色漸漸緩和了。觸龍接著說:"我的小兒子舒祺今年十五歲了,我最喜愛他,能不能讓他做個王官衛士,他有安身之處,我死也瞑目了。"太后說:"大丈夫也愛憐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婦人還厲害。"太后笑著說:"還是婦人愛子更深。"觸龍說:"我看您愛您女兒燕後要深於愛長安君。"太后說:"這是哪裡話。"觸龍說:"您每次送別燕後,都哀泣他遠嫁他國。但又常常為她祈禱,祝願她的子孫在燕國能相繼為王。這不是替她作長遠打算嗎?

能夠替子女作長遠打算,才是對子女真正的愛,您說是嗎?"太后點頭說:"對呀。"觸龍接著說:"在趙國,公子王孫不為國家立功是站不住腳的,您現在可以賜給長安君尊貴的地位,豐厚的奉祿,可以封給他肥沃的土地,但不讓他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後,讓長安君怎么辦呢?不如讓長安君利用目前這個機會為國立功,我認為您這樣做才是對長安君真正的愛,您說對嗎?"此時趙太后早已被觸龍一番話說得心服口服,答應了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從而解了趙國之圍。

觸龍深諳談話藝術,和顏悅色,不急不躁,一步步打動了趙太后,實現了他勸諫的目的。

對待老人讓三分

【原文】高年之人,鄉曲所當敬者,以其近於親也。然鄉曲有年高而德薄者,謂刑罰不加於己,輕詈辱人,不知愧恥。君子所當優容而不較也。

【譯述】年紀大的人,在鄉裡面之所以受人尊敬,因為他們在年齡和經歷上都和自己的父母相接近。然而鄉裡面也有年紀雖高而品德修養不夠的人,認為刑罰施加不到自己身上,動不動就侮罵別人而不知道慚愧羞恥。君子對這樣的人應該能夠寬容,不去與他們計較。

【評析】"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有許多關於"敬老"的故事。

漢高祖的重要謀臣張良年輕時就十分敬重老人。一次張良過橋時遇見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張良跟前,把鞋子扔到橋下,說:"孩子,把鞋給我取上來。"張良見他是位老人,就給他穿上了鞋,老人笑著離開了,走了一會,又返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啊,五天以後的黎明時分在此等我。"張良雖然感到奇怪,還是恭敬地說:"好吧!"五天后的黎明,張良前往一看,老人已經先在那裡了。老人說:"你與年長人相約,怎可遲到呢?過五天再來吧!"過了五天,張良雞叫時就去了,老人又先到了,生氣地對張良說:"你怎么又遲到了。過五天再來。"五天后,張良夜半時分就去了,老人很高興,說:"這就對了。我要送你一本書,讀了以後,你給王公宰相做老師也沒問題了。"老人送張良的書叫《太公兵法》。張良熟讀此書,後來輔佐劉邦,屢出奇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深得劉邦信賴,被封為留侯。流傳下了"圯上受書"這則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