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范》世范卷中



【譯述】人活在世間,自從有了知覺、識見,就有了憂患和不稱心的事。小孩子哭鬧,都是因為有些事沒達到他的要求。從幼兒到少年到壯年再到老年,順心如意的事少,而不如意的事卻常常很多。即使大富大貴的人,雖然天下人都羨慕他,認為他過的是神仙一般的日子。但是,這種人也都有各自的煩惱不稱心處,跟貧民百姓沒什麼兩樣。只不過他所憂慮的事情跟普通人不一樣罷了,所以我們把這個世界叫做缺陷世界。人生活在世上沒有誰能處處如意、事事美滿。能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而在遇到挫折不如意時,安然處之,就能感到心裡順暢一些。

【評析】白居易初到長安,投名貼乾謁當時的詩壇泰斗顧況,顧況一看名字便說:"長安米貴,白居不易。"待看到白居易的詩後立即改口說:"有詩文如此,長安易居矣!"白居易詩名遂傳遍長安。他二十八歲時,舉進士第。俗語: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所以白居易是少年極第,譽滿天下了。成進士後,白居易積極做官,為拾遺時,屢次上疏諫,論朝廷大事。又本著"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承襲元結詩要"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的詩歌創作原則,把在長安的平日所聞所見,寫成十首《秦中吟》,又寫成五十首《新樂府》,諷刺宮廷里和政治上許多不良的現實。他在給元稹的信中說:"凡聞僕人賀兩詩,而眾口籍籍,已謂非宜矣。聞仆哭孔戡詩,眾面脈脈,盡不悅矣。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聞樂遊園寄足下詩,則執政柄者,扼腕矣。聞《宿紫閣村》詩,則握軍要者切齒矣。大率如此,不可舉。"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上書請查究刺客的背景,又得罪了幕後的文武大官。終於被降謫出去做江州司馬。在江州白居易說他的生活環境是:"黃蘆苦竹繞宅生。"從此不再寫諷諭詩。元和十四年冬,白居易被召還京。後雖然出任杭州刺史,卻也只作閒適詩與感傷詩,組織樂舞班子教演享樂。任滿後,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文宗大和二年,稱病歸洛陽,求為分司。後七年,絕意仕宦,優遊養老,大中元年,以七十五歲高齡卒。

人生世間,即如白居易少年早達之人,仗血氣方剛,仗義直言,胸懷天下,至屢遭打擊,獨受異於常人之煎熬,只得作罷。認同命運,反得享福終死。其身世為悲為喜,世人自評之。

事不可苟成

【原文】凡人謀事,雖日用至微者,亦須齟齬而難成,或幾成而敗,既敗而復成。然後,其成也永久平寧,無復後患。若偶然易成,後必有不如意者。造物微機不可測度如此,靜思之則見此理,可以寬懷。

【譯述】大凡人們要謀劃著名乾一件事,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事,也定會發生一些磨擦不如意而難以成功,或者快成了又失敗了。經歷幾番後,才得以成功。然而這樣反覆以後,得到的成功卻能保持永久,平安而又無有後患。如果偶然間有一兩種事情很輕易就成功了,那么日後一定會發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大千世界,事物的發展變化簡直不可測度。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就能明白這個道理,對於事物的成功與失敗也就能夠安然釋懷了。

【評析】唐太宗"十八歲便舉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為太子"。

其間南征北戰,掃除群雄,又與兄建成、弟元吉兄弟相殘,爭奪皇位登九五。唐太宗登位時,全國經濟仍凋破不堪,各地災害頻仍,社會矛盾尚未緩和,民心還不十分安定。如何治理這個國家,醫治戰爭創傷,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唐太宗出生在隋朝的盛世,又經歷了隋末的動亂和隋王朝的滅亡,特別是隋亡,在他腦子裡留有深刻的影響。

以隋亡為鑑是貞觀年間唐太宗與近臣不絕於口的話題。隋王朝是一個十分強盛富庶的統一帝國。其儲備的糧食可供五十年之用。隋煬帝繼位時,海內殷阜,可是不到十三年,國家便分崩離析,短命而亡,原因是什麼呢?唐太宗自己總結說:一是由於隋煬帝"廣治宮室,以肆行幸",所造離官別館,自長安至洛陽,乃至并州、涿郡,"相望道次,遍布各地"。二是美女珍玩,徵求無已。唐初平長安,李世民見隋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可見隋煬帝貪心不足,慾壑難填。三是"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總之隋煬帝恃其富強,不顧後患,徭役無時,干戈不停,使百姓無法生活。激起反抗,終至"身戮國滅",為天下所笑。這一切是唐太宗"耳所聞,目所見"的親身經歷。因此他"深以自戒。"他從隋王的教訓中,還深刻地認識到,封建王朝的氣數長短,雖然取決於天命,然而"福善禍淫,亦由人事。"也許是自己為唐二世皇帝的緣故,唐太宗對與隋亡有相同特點的秦亡的歷史也十分感興趣,認為秦雖"平六國,據有四誨",但"恣其奢淫,好行刑罰",結果也是"二世而滅"。他因此得出結論說:"為善者福祚延長,為惡者降年不永(傳位不長)"。唐太宗進一步認識了廣大農民民眾的威力。他說:"可愛非君,可畏非天子者,有道別人推為主,無道別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對於魏徵所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深以為然。又與大臣一起討論"君道",他說:"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又說:"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因此他指出:"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安天下,必先在其身。""存百姓就是必須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正其身,就是君主必須"抑情損欲,克己自勵",克制自己過分的奢侈欲望,不因自己的一時衝動而損害農時,折騰百姓。也就是"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從而在君臣間形成了"清靜無為"的統治思想。唐太宗以其雄才大略和成熟的政治家魄力,廢酷刑,推廣均田制度,改革政治制度,從諫如流,知人善任,廣開才路,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封建帝王的最高標準。從而為自己的李氏子孫奠下了百年基業,造福了百姓,亦為萬世帝王立下楷模。至如今,其有些作法與思想還值得借鑑,其傳聞軼事使百姓千百年來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