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范》世范卷中



【評析】袁采告誡人們扶危濟困固然是好事,但也不可失於盲目,應該有所選擇,有所區別,幫助那些善良無助,真正需要周濟的人。

紅樓夢》中劉姥姥一家,祖上也曾做過官,還和金陵王家認過本家。但家道衰落之後,只靠幾畝薄田過日子,生活拮据,臨到冬天,棉衣置辦不上,過冬的柴米油鹽也沒個著落。女婿狗兒只顧喝酒生氣,劉姥姥實在沒辦法,便想起要到榮府中走動走動,攀攀舊親,求些施捨。

對狗兒說:"要是他發一點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們的腰還粗呢。"於是劉姥姥帶著外孫子板兒來到榮府,求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帶領她去看了鳳姐,說起生活貧苦,無法過冬的事,王熙鳳當然明白她的來意,也沒很拿架子,打發她祖孫倆吃了飯,又送了二十兩銀子,並一吊錢,讓她僱車回去。劉姥姥接了銀子,真是歡天喜地,感激不盡。回去後置辦了過冬物品。餘下的銀子又買了幾畝田地,從此一家人勤於耕作,日子竟也慢慢地好起來了。此後劉姥姥又幾次進過榮府,每次都帶上些新摘的瓜果疏菜,和賈母、太太、小姐們宴飲遊玩,大家也樂於拿她取樂,逗賈母開心。回去的時候,太太小姐們總要送她許多銀錢,衣物,各色物品等。賈家被抄家敗落後,劉姥姥不嫌他們失勢,還去府中探望,王熙鳳病危之際,把女兒巧姐託付給她照管。

劉姥姥這樣的貧苦人家應該被幫助、被接濟。而且劉姥姥知恩圖報,在賈家危難之時,幫了他們的忙。

雖貧亦不可輕受人恩

【原文】居鄉及在旅,不可輕受人之恩。方吾未達之時,受人之恩,常在吾懷,每見其人,常懷敬畏,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常有德色。及吾榮達之後,遍報則有所不及,不報則為虧義,故雖一飯一縑,亦不可輕受。

前輩見人仕宦而廣求知己,戒之曰:"受恩多,則難以立朝。"宜詳味此。

【譯述】在鄉里居住,或是寄居在外,都不能輕易接受人家的恩惠。在我沒有發達的時候,受了人家的恩惠,常常要記在心裡,每次見到施恩於我的人,心裡都很敬畏。而那人也因為覺得有恩於我,所以在神色上常常表現出來。等到我榮耀顯達以後,要想報答所有有恩於我的人,恐怕也很難做到,不報答人家的恩情又覺得理虧。因此,即使是一頓飯,一絲絹,也不能輕易接受。前輩看見有人做官時廣求知己,告誡他說:"受別人的恩惠多,就很難在朝廷中立住腳。"應該好好地體會體會這句話。【評析】袁采這條"不可輕受人恩"的訓誡,在今天看來也有它的可取之處。

我們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經驗,受了別人的小恩小惠,辦起事來就會礙於情面,受人牽制,最後自己吃了大虧。我們的國家公務人員更應該警惕這一點,切不可接受別人的請客送禮,否則被人握住把柄在執行公務時,難免被人牽制,徇情枉法,做出違法亂紀的事來。所以說袁采這種"不可輕受人恩"的觀點在今天也有它的現實意義。

受恩必報

【原文】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記省,而人所急於人,雖微物亦歷歷在心,古人言: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誠為難事。

【譯述】現在的人接受了別人的恩惠大多不記在心裡,但是如果有恩於別人,即使給了別人微不足道的東西,也要清清楚楚記在心裡。古人說:不要記住你對他人的恩惠,不要忘掉他人對你的恩惠。能做到這一點確實是很困難的事。

【評析】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報恩,正如俗語所說:"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因此,流傳下了許多知恩圖報的佳話。

唐朝貞觀年問,博州在平縣有一個叫馬周的人。這位馬周自幼父母雙亡,一貧如洗,已經年過三十,尚未娶妻。但他自幼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志向遠大。只是無人舉薦,所以不得進入仕途,他自感懷才不遇,因此每天借酒澆愁,酒後又狂言亂語。博州刺史知他有才學,聘他做了州里一個國小官。但馬周仍舊每天狂飲濫醉,屢被刺史責罵,因此他一氣之下,脫了官服,決心進京求取功名。